實際上,楊知書特意安排了兩位外國工程師在這個時間段休息,讓他們得以觀摩試飛,這也是一種巧妙的外交策略。
不僅上午有試飛,下午還有一場——
就是要讓大家看看04號原型機的首次升空!
起飛后,當速度達到350至400公里每小時,飛機的操作性能和靈活性讓經驗豐富的付正國都感到驚喜,按以往的習慣操作差點讓他自己也嚇了一跳。
因此,付正國決定向試飛站申請以更慢的速度再次飛行展示。
許寧提前回來的目的是為了檢驗渦噴14發動機是否有研發缺陷,但新殲8-3的首飛,他實在不想錯過。
“這些日子,研究所的燈就沒熄過。”
通常情況下,新機型的首飛不會收起落架,飛行時間大約在15到20分鐘。
雖然他在殲7F和新舟60項目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這次是他首次真正主導研發。
與此同時,坐在駕駛艙準備繞場飛行的付正國也感受到了這架改良飛機與以往型號的巨大差異。
前緣縫翼的一個主要缺點是在啟動時會產生較大的誘導阻力。
“這距離……”
楊知書站在塔臺頂層,用手遮住陽光,即便沒有望遠鏡,也能清楚地看到這次試飛的滑跑距離比上午那次短了許多。
要知道,從原型機到量產階段,效率會有顯著提升,但現在還處于初期,效率自然不高。
只有在極小的速度范圍內,飛機才能保持穩定的平飛狀態。
“我的天,你們真把它造出來了?”
“我們做風洞實驗時發現,你研發的縫翼后緣形狀經過了優化,啟動時的阻力很小,實際效果比實驗數據還好。”
付正國能明顯感覺到,350公里每小時遠非這架飛機的上限。
在這二十天的研發周期里,他幾乎一半的時間都花在了這一部分的優化上。
他需要記住這個獨特的形狀——
“跟我來,首飛儀式正等著你呢。”
楊知書打開副駕駛座的門,坐了進去:“這是你研發的翅膀,你應該親自見證它的首次飛翔。”
在付正國的操控下,飛機熟練地滑行到了跑道盡頭,準備起飛。
這一次,許寧只是微笑,沒有多言。上午那次意外離地,他自然不會提起。
“性能提升明顯,比之前改進了超過10%。”楊知書心中難掩激動。
可以看出,601所與112廠為了這個項目真是竭盡全力。
這意味著,之前的困擾可能徹底解決了。顯然,研發團隊對新飛機充滿信心。
不過,04號機的情況特殊,這次試飛不僅包括常規的繞飛和展示飛行,還增加了測試不同迎角下的過載能力。
姚美玲身著藍色工作服,站在吉普車旁,因為要下車間,她的長發被整齊地藏在了帽子里。
試飛員依舊是經驗豐富的付正國。
從最初的殲8到兩側進氣的殲8-2,再到現在的殲8-3,他幾乎飛遍了所有殲8系列的改型。
因此,當收到起飛指令時,付正國沒有選擇保守的長距離滑行,而是迅速將油門推至更高轉速。
今天的感受與以往大不相同。
確認發動機轉速穩定后,付正國松開剎車,飛機頭部微微下傾,隨即在跑道上加速前進。
這是他重生后,親自研發的第一款機型。
姚美玲坐在了吉普車的后排,車輛迅速向塔臺駛去。
有了上午的經驗,他對這架飛機的滑行和起飛特性已經了如指掌。
“大約600米吧?”許寧放下手中的望遠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