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凡,老爹還是京兆尹,實在是不敢。
但是袁樹主動出戰,尋求敵手,那這就屬于他“自殺”了,這種好事兒,別人求都求不來,落在李泉身上,他當然高興的不要不要的。
不過考慮到袁樹的年歲比較小,所以他覺得稍微出手教訓一下袁樹也就行了,要是把他給弄狠了,鬧出一個以大欺小的名聲,實在是不好看。
兩人之間的辯論本來只是一件小事,奈何袁樹名聲太臭,很多人都想看他的笑話,所以辯論當天,兩人的辯論引來了二百多人圍觀。
李泉本以為袁樹會拿他比較擅長的今文經典和自己辯駁,但是沒想到袁樹上來就表示不談今文經,只談古文經,只談《左傳》。
“袁君素來輕視古文經,為何又要以左氏相問?”
李泉呵呵笑道:“以袁君出身來說,以公羊駁左氏,才是正常吧?”
袁樹輕蔑一笑。
“無妨,無論今文還是古文,袁某都有一些信心可以勝過李君,請李君先手吧。”
圍觀人群一陣嘩然,紛紛竊竊私語,表示袁樹實在是有點拎不清輕重,就算年齡小,一而再再而三的搞人家心態,實在是可惡。
李泉于是收起笑容,瞇著眼睛。
“念及袁君年幼,本不想與袁君太過為難,然袁君自以為天姿甚高,便目中無人,這對于袁君之前途并無益處,師尊繁忙,無暇教導袁君,吾身為先學,理當教導后進,以免袁君走上歧途!得罪了!”
袁樹哈哈大笑。
“看我不爽,想教訓我,就直說,如此拐彎抹角,打著大義名分對我發難,豈不虛偽?李君,吾輩士人,當謹守本心啊。”
“你!”
李泉當場破防紅溫,伸手指向袁樹:“莫要以為你出身不凡便可肆意妄為!師尊宅院里,容不得你放肆!今日,我便讓你知道什么是學問!”
兩人之間的辯論就如此滿是火藥味兒的開始了。
此番兩人辯論的論題是《左傳·文公十一年》所記載的皇父之二子死焉一段。
對于這一段的辯論核心是,傳文所載的死者,到底是誰?
是谷甥、牛父這兩人,還是他們三個人一起死了?
這一段的原文是初,宋武公之世,鄋瞞伐宋,司徒皇父帥師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公子谷甥為右,司寇牛父駟乘,以敗狄于長丘,獲長狄緣斯,皇父之二子死焉,宋公于是以門賞耏班,使食其征,謂之耏門。
這一論題的主要爭論點在于“之”字。
之字在文法里有兩種意思,一是用作助詞,意思就是“的”,一是用作連詞,意思就是“與”,所以在這段記載里,這句話就有了如此的爭論點。
到底是谷甥和牛父死了,還是宋武公的弟弟、皇父充石和他們兩個一起死了?
傳文并沒有明確的記載這一內容,于是學者們在左傳解經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看法,發生爭論。
而對于這個論題,李泉的看法是非常明確的。
“皇父之二子在軍為敵所殺,名不見者,方道二子死,故得勝之,如今皆死,誰殺緣斯?”
他的意思就是傳文記載一般都是記述緊要的事情,如果皇父充石和谷甥、牛父一起死了,那么敵軍的首領緣斯是誰殺的?是什么無名小卒嗎?
袁樹并不這樣認為。
“傳后云:宋公于是以門賞耏班,使食其征,謂之耏門,李君,若皇父未死,緣何宋公獨賞御者耏班,而不賞皇父充石?”
袁樹的意思就是如果皇父充石沒有死,那么為什么傳文只是記載宋武公重賞御者耏班,甚至還把一座關門賞賜給他,讓他享用關門的關稅?
皇父充石的功勞不應該更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