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湊過來,小聲說道:“這應該是個筆筒吧?”
至于為什么會被當成簽筒,就不得而知了。
古玩界的故事,很離譜都有。比如價值連城的青銅鼎,被村民當成豬食槽,用了十多二十年,說出去有人可能不相信。
“筆筒?那更加值錢呀!”沈世杰也加入進來,小聲討論。
前面走的大叔,因為腳步快,已經甩下楚健他們十多米遠,根本聽不見他們的議論聲。
“沒錯!這應該是一個筆筒。”
筆筒也是文房寶物之一。
在古代,文房的東西,通常都很有藝術價值。筆筒作為文房比較重要的用品之一,價值自然不菲。
它一般呈圓筒狀,材質多樣,可見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
竹、木的筆筒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但它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時候就出現過瓷做的筆筒,只是遺留下來的非常少,導致后世很多人以為,筆筒是明代才有的。
事實上,明代的筆筒遺留下來的也并不多。
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都是清代傳下來的。
從年代上講,康熙筆筒屬藏家難得之物,市場上大量帶康熙款和畫風的瓷筆筒其實大多為晚清同治、光緒年間仿造。
鑒定兩者區別,需要從釉色、造型、畫意筆法仔細研究。
聊著聊著,他們就尾隨那位大叔,來到廟的施工現場,眼下正在拆頂部。原本廟里的菩薩等神像都被搬出來,請到了臨時的“住所”。
其他的東西,就亂七八糟堆在空地上。
對于冒出來的三個外村人,在場的人都很默契地沒有談什么。陳麟家做的缺德事,他們不好多嘴,更何況,陳麟那小子還經常給大家派煙,請大家喝酒什么的,算是封口費吧!
“這三位,估計是來看看老物件的。”那位大叔跟大家解釋。
其他人一聽,有點不滿:“廟里的東西,不能賣的呀!”
又是這句話,李叔和沈世杰差點翻白眼。
陳麟則是老臉微紅,因為自己剛才也是這么說的。
楚健笑道:“我們不買,如果看中什么,奉上香火錢唄!”
嗯?
這樣的話,好像也不是不行。大家眼珠子轉了轉。
如今,廟要重建,資金可是差一些的,而且重建也有點寒酸,錢不夠,沒辦法。如果資金多一點,誰不愿意將自己村的廟弄好點?
以后三年一次的廟會,外村的人來看了,他們都倍有面子。
其實,更重要的是,再窮也不能窮了廟呀!
在他們農村,自己家可以家徒四壁,但廟宇不能太寒酸,讓神靈住得太差,還怎么保佑他們?
廟祝首先發言:“這樣的話,三位請隨便看。”
只要不是看中那幾尊菩薩等神像,什么都好說。
他們膽子再大,也不敢將神像賣掉呀!
“是呀!香火錢一定要有誠意呀!”
……
好家伙!
沈世杰算是長見識了。
這個村子,民風有點奇特呀!
既然如此,李叔和沈世杰也就不客氣了。尤其是沈世杰,眼睛立即盯上了其中一個香爐,覺得那玩意應該最有可能是寶貝。
也不嫌臟,將里面的香灰倒掉,翻來覆去看了一會。
最后,還是求助到楚健:“楚哥,你看這個香爐如何?”
香爐是中國傳統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