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務實寡言的茹太素,比起一心為民的方克勤,楊勛的性格有些陰柔,做事情也缺乏規矩,但是卻最受朱振的喜愛,僅次于對朱振不離不棄的張大舍。
因為這個楊勛實在是太好用了。
莫要怪君主重用奸臣,實在是奸臣很多時候比忠臣好用。
朱振僅僅是一個眼神,楊勛就領悟到了朱振的意思。
煮鹽是張家最大的生意,朱振搞出這么一個鹽場,張家如何會不關注?
雖然事實上,各家對于朱振揚言的每年超過百萬兩的利潤持觀望的態度,認為他只是信口雌黃,但是從朱振的能力分析,世家還是相信幾十萬兩的利潤還是有的。
不過,如此一來,張家的煮鹽生意勢必會受到巨大的沖擊,最為明顯的便是,海鹽的產量激增,必然導致海鹽的價格大幅度下跌,張家如何能夠穩坐釣魚臺,無動于衷呢?
淮安目前的穩定其實很脆弱,大家都不懼怕張家真刀實槍的做一場,但就怕張家在背地里捅刀子,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在淮安這一畝三分地,根本就沒有什么秘密可言。
各家族之間的聯姻、結盟、師徒關系使得淮安的關系盤根錯節、同氣連枝,短短幾天之內,朱振在淮安重新打造鹽場,改進舊的曬鹽的方法的消息就已經開始在淮安瘋傳,甚至開始傳向整個江南。
最后導致整個江南都開始震動起來。
元末義軍氣勢洶洶,其實商人們的生意也是歷史上做的非常大的時候。
自從傳說當中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以來,“取鹵燃薪熬鹽”的煮鹽之法便世代傳承,是時下最重要方式。
曬鹽這種方式已經出現了許久,但是卻因為條件限制,一直難以廣泛推廣。
因為沙灘真的不適合曬鹽。
可現在朱振居然說改進了曬鹽法,比之前的方法要強很多。
若當真如此,可謂給那些以煮鹽為業的家族重重的一擊!于是乎,當朱振的鹽場“招股”消息放出,并且遍邀淮安各大世家之后,幾乎江南大大小小與海鹽有牽扯的家族全都派人前往朐縣打探虛實。
哪怕不能從朱振的手里分一杯羹,也得弄清楚來龍去脈……熱火建設中的朐縣,頃刻間世家云集。
這其中自然是少不了張家的。
張家對于朱振的此次找分包商的行為,非常重視。
派來不少優秀的張家子弟。
為首之人,就是目前在張家威風直蓋張素卿的張素公。
張素卿和張素公之間感情甚好,但平素并不住在一起,這一次朱振在淮安崛起之后,張素卿便不愿意過分與朱振對抗,相反張素公在這件事情上卻一直非常堅持,也漸漸得到了家族的重視。
不過張素公并未因自己的崛起,而對自己的兄弟也絲毫的輕視,甚至兄弟之間的感情卻越發的和睦。
因為張素公心里清楚,一旦自己出了問題,張素卿便是自己的乃至家族的退路。
甚至張素公不止一次與張素卿提起,一旦因為自己導致家族出現大麻煩,那么請張素卿一定要提著自己的人頭去投奔朱振。
自連云港溯流而上,直奔朐縣,傳輸緩慢,張家子弟站立在船頭之上,眺望著兩岸的景色,岸上平坦的地段全都被平整,一座座成排的紅磚、青磚的瓦房拔地而起,工匠們來回穿梭,在官員的指揮下,辛苦勞作,不時傳來一陣陣呼喊聲。
“自從進入連云港,這形勢便與之前大有不同。
雖然論出身,這朱振八輩子也未必比得過我們,但是論才華,我們卻不得不服氣這位伯爺,咱們淮安歷史也算是悠久,但是像是朱振這般,有才氣,有能力的官員卻從未有過,大家看,如此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