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下定決心,往南遷都。
十三年五月,崇禎帶領文武百官南下,二十萬大軍跟隨,沿著京杭大運河直下揚州。
劉元昭得知消息,大喜,他大笑道“可移都北京城也!”
留守京畿的明軍本就是老弱病殘居多,在華夏軍先鋒的猛攻之下,都退到了北京城里。
失去控制的北京城發生大疫,頓時成了一座活生生的地獄修羅場。
劉元昭率領大軍抵達之后,都不得不退避三舍,讓大軍對北京城進行清理。
這時候,部分華夏軍拿下占據天津,建設港口,而海軍則可以通過天津港口為華夏軍物資。
天津地區的形成始于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唐中葉以后,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明永樂二年(1404年)筑城設衛,稱“天津衛”。
為了紀念開始發兵的“龍興之地”,朱棣把“直沽”這個曾的“天子渡河之地”賜名為天津。
“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賜名后,于同年設置了軍事部門。
當時天津設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統稱三衛。至今人們經常提到的“天津衛”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處理北京城的瘟疫問題,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凡是得病的尸體都被燒毀。
而成內的房屋也只能燒掉,正好重建。
燒毀房屋只能一個區域一個區域的燒,免得大火失控,殃及池魚。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臨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議。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開始修筑前三門外的關廂城(三座獨立于城門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毀的店鋪民房甚多,民情洶懼,工程不久即停止。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決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四面環繞修筑京城外郭城。
最初規劃的外城長七十里,東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設城門十一座、敵臺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門外和通惠河設置水閘兩處,其他低洼地帶設置水關八處。
由于工期浩大,在嚴嵩的建議下改為先修筑南面,將正陽門外的大片繁華市區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許可。
后因用兵頻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災后將財力物力集中于宮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沒有再筑。
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門的甕城。嘉靖初年還在四郊新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續了近400年。
而劉元昭決定在燒毀大部分北京城房區之后,要將北京城外圍的城墻休整,將低洼濕地填平。
如此規劃,需要一大筆銀錢,目前的帝國支撐不起。
劉元昭只能暫緩計劃,讓工部細細規劃。
1640年,八月十日,上午時分,劉元昭進駐北京城,住進紫禁城里。
紫禁城,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
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