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奶奶的身子有大好之勢了。 人人都說是二姑奶奶自京城帶來的那位患有啞疾的醫婆,使了不知什么靈丹妙藥將大姑奶奶給醫好了。 因是好消息,下人們議論傳揚起來也并不遮掩,是以短短兩日的工夫,宋家上下就已是無人不曉。 如此之下,宋家沉積了多日的壓抑氣氛也在逐漸消散。 時值正午,錦清居內,宋氏正在房中陪著宋錦娘用飯。 而此時,有丫鬟入得房內,笑著通稟道“太太過來看大姑奶奶了。” 宋錦娘聞言道“快請進來,怎好叫人還在外頭等著?” 她話音剛落,就聽外間的俞氏笑著道“看來阿姐當真是大好了,單聽著聲音都亮了太多哩!” 說話間,人已走了進來。 宋氏起身含笑行禮“嫂嫂。” “快些坐下——不知你們還未曾用罷飯,早知就晚些再過來了。”俞氏說著,忽然驚喜地“呀”了一聲,看著倚在榻中的宋錦娘,道“阿姐今日竟是已經能下床了?” 宋錦娘笑微微地道“躺得久了,身上都要生出蘑菇來了。忽然離了床榻,好似連路都不會走了……今日還是芩娘扶著我,才勉強走了幾步而已。” “那也可見是要大好了!這樣的好消息,阿姐怎也不差人告訴我一聲兒?”俞氏話中似有埋怨,卻滿是親近。 邊說邊掃了一眼榻邊長幾上的飯菜,只見已是用了大半,宋錦娘面前的粥碗,也快要見了底。 見狀,俞氏眼中笑意更深了些。 “到底你每日都要過來的。”宋錦娘笑著道“再者道,又不是什么大事。若說大好,怕還有的熬。” “俗話說得好,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阿姐這才短短幾日,有此恢復,已是少見了。”說著,忙催促道“都別理我,飯可得趁熱吃——我就是順道兒來看看阿姐,見阿姐精神這般好,也就放心了,這便回去了。” 宋錦娘點了頭。 “知道你忙,也不留你多說了,晚間得了空再過來就是。” 俞氏自是點頭連聲道“好好好,晚間必要來陪阿姐和芩妹說話的。” “嫂嫂慢走。”宋氏將人往外間送了送,片刻后折返回了內室當中。 宋錦娘放下了筷子,微蹙的眉心泄露出了一絲痛苦之色。 宋氏連忙喊了趙姑姑來,二人幾乎是合力將人抱回了床榻上。 “阿姐可是難受的緊?”宋氏滿眼心疼,握著宋錦娘的手。 “說句實話,自吃了這藥之后,倒確實覺得精神好了許多。”宋錦娘笑了笑,然那笑卻漸漸轉為了嘆息聲。 但再怎么瞧著精神變好了,卻也是假的。 今日那些族人多遣了女眷來看望她,見她確有“好轉”跡象,想必是能消停幾日了。 但至多也只是幾日罷了。 若她一旦…… “阿姐放心,一定會有辦法的。”宋氏輕聲安慰道“那啞婆不是在紙上寫給你瞧了么,眼下最重要的便是放寬心。” 宋錦娘斜睨了她一眼,半點也不配合地道“這個時候你叫我放寬心,不是存心為難我嗎。” 人終有一死,但她宋錦娘可不想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 若不能叫她看清那背后藏著的究竟是人是鬼,即便是死,到了黃泉路上她必也要再掉頭回來。 然有一點…… 但愿真相不是她猜想的那般。 …… 天色漸漸暗下。 晚飯罷,張眉壽坐在房中對燈拆信。 見得那熟悉的字跡,還未去看內容,她便覺得一顆心莫名安定。 只是……回回對方這信寫得都過于厚了些,少說也要費上五六張紙。 她倒也不缺耐心去細看,只是每每回信時,總要愁得不行——正所謂禮尚往來,她若寫得太少,豈不顯得敷衍? 可偏偏關于正事,顛來倒去也就那么幾句而已,橫豎用不了半面信紙,于是只得絞盡腦汁說些有的沒的,加上比不得那位殿下的筆下生花,便顯得絮叨得很。 再有便是,這習慣可謂影響到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今日落了雨有些涼,心中不由就念著回頭要在信上寫于他看;瞧見兩只貓兒打架,就同高手過招兒似得,有趣地緊,頭一個念頭也是要告知他…… 真真是將絮叨二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