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也如徐世楊所愿。
而且遠遠超出徐世楊的猜測。
他原本以為大周朝廷不會在這個時候與齊國翻臉,畢竟齊國剛剛戰勝了大周的仇敵女真人,目前正好是最得民心的時候。
而晉省世候,毫無疑問以及被徐世楊把漢奸的帽子死死扣在頭上了。
朝廷有什么必要為了一伙名聲已經被徹底搞臭的家伙得罪手下最能打的勢力?
徐世楊原本的預測,朝廷最多是對齊國強行向山陜擴張的行為表示訓斥,而徐世楊會痛哭流涕,假裝在朝廷的壓力下準備退兵,而前線將士將會群情激動,要求徐世楊繼續把戰爭打下去。
總之,徐世楊當然不會真的退兵,但他會給朝廷量身打造一個故意打壓功臣,向外敵妥協的形象。
而他自己前期則要塑造成類似岳武穆的形象,后期則是趙匡胤,最終為了民族大義迫不得已與只會拖前線將士后退,只會對外敵妥協的大周朝廷分道揚鑣。
這個過程大概會持續幾個月時間,然后齊國頭頂就不會再有一個朝廷了,到明年,或者別的什么合適的時間,徐世楊就會推動自己老爹登基的行動,完成老爹最大的愿望。
當然,史書上估計還是會把徐家的這種行為記載為叛逆,不過這個帽子只能是徐睦河去背,畢竟齊國“叛出”的時候,他才是第一代皇帝。
而徐睦河承擔部分罵名的背后,徐世楊就可以以一個較為“干凈”的背景,去推行他所期望的改革。
原本應該是這樣按部就班執行下去的。
不過,徐世楊并未想到,江南的趙家朝廷,居然會完突破下限,以至于徐世楊精心準備的陰謀徹底用不上了。
隆道皇帝并未下旨斥責齊軍進占山陜的行為,他選擇了直接派兵北上,試圖在齊軍主力前往晉省的時候,偷襲齊省的核心領土,強行武力解決齊國問題!
……
早在隆道六年六月中旬,江南得到確切消息齊軍已經進入晉省的同時,隆道皇帝就向前線下達了攻擊齊國的命令。
大周的朝堂為此爭吵一片,幾位宰執有人同意有人反對,互不相讓,吵了好幾天都沒能吵出個結果來。
于是擔心失去時機的皇帝越過政事堂的諸位宰執,直接通過宦官向前線將領下令出擊。
江淮一線三位軍事統帥中,淮南西路的翁書平對此事最為積極,很快下令手下部隊開始集結,并且準備出擊。
只是翁書平并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作為文官他也十分瞧不起手下的將領,再加上江南禁軍出身的軍官團隊與以江北流民為主的士兵之間的官兵矛盾,此時的淮南西路軍(前身是徐世柳的順義軍)已經墮落到跟江南禁軍差不多的水平上了。
因此翁書平雖然積極籌備出兵,但他所妄想的十萬大軍直搗泉城根本不可能實現——開始集結一個月后,他手下能實際出動的部隊也不超過三萬人,就這還得為空餉再打個折扣。
前線備戰狀態最好的其實是徐世松指揮的淮南東路軍和徐世柳指揮的荊湖北路軍。
然而兩人都是徐家人,且都反對進攻齊國。
徐世松對來傳旨的中使表示此時進攻齊國十分不妥,不僅會寒了前線與韃子及漢奸作戰的將士們的心,還會對朝廷的信譽造成打擊,讓民間誤以為朝廷跟韃子及漢奸有所勾連。
但是隆道皇帝圣意已決,他把徐世松的勸諫當成了徐家長房長子叛周投齊的證據。
七月初三,在再三要求徐世松出兵不果后,第四次出現的中使直接帶著一隊緹騎在淮南東路軍軍營中把徐世松逮拿下獄。
被逮拿時,徐世松并未抵抗,但他手下的兵士群情激動,有人甚至煽動兵變,但都被徐世松本人遣散了——他確實已經下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