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煥的加固,其城墻高度在8米以上,周長上千米,把整個襄陽城護在當中,此外還有引來漢江水形成的寬達數十米的護城河。
這樣的城市,在冷兵器時代,若是防守者意志堅定糧草充足,而進攻者沒有強大水師以控制江面的話,無論多么大的兵力優勢都難以攻克。
從這一點上來看,呂文煥的信心不能說是狂妄自大。
如果換上一個同時代的對手,他大概真的有很大機會守住。
可惜的是,他的對手與周軍并不處在同一個時代。
在得到荊湖軍的支持下,華軍得以輕易控制襄陽周邊的幾個制高點和關鍵位置。
隨后華軍從陸路運來一些大舢板,用以封鎖漢江水面。
六月十二,華軍開始第一攻擊襄陽。
華軍在襄陽以南的虎頭山制高點上部署了六門三十斤臼炮,直接憑借高度優勢和高彈道射擊襄陽城。
在臼炮的掩護下,華軍攻城炮兵越過西面的萬山,在襄陽西門附近強行布置攻城炮兵陣地。
呂文煥集中所有炮兵試圖阻擋華軍,但是他手中的炮兵無法攻擊有效射程之外的華軍炮兵,而華軍臼炮卻可以在觀察員的校正下一步步摧毀周軍炮兵。
華軍炮兵的射程優勢讓呂文煥十分后悔過于輕易的放棄南山制高點,然而大錯已經鑄成,后悔也無用。
十四日,呂文煥派兵出城野戰,試圖阻礙漸漸成型的華軍攻城炮兵陣地,但主動出城的周軍被華軍野戰炮兵輕易擊潰,不得已退回城內。
十六日,一支滿載援軍和補給的周軍船隊從長江下游逆流而上,進入漢江,嘗試對襄陽進行增援,但在半路上就被華軍內河船隊和部署在漢江兩岸的陸基炮兵擊潰,援軍中兩千多人戰死,五千多人被俘,全軍覆沒卻沒有一艘船沖破唐白河口,更別說達到襄陽了。
十七日,華軍攻城炮兵部署完畢,當天發動總攻。
華軍連續轟擊兩個小時,在襄陽西門城墻上打開一個巨大的豁口,隨即陸軍乘坐大舢板強渡護城河。
呂文煥命令守軍使用八牛弩對華軍船隊射擊,給華軍造成一定傷亡,一艘舢板被投石機砸中翻沉。
但華軍不為所動,繼續進攻,第一艘舢板在火槍和大炮的支援下與襄陽西城附近靠岸,隨即用刺刀沖擊城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