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鑾殿。
大午朝,數百名朝臣,還有勛爵們站在大殿內。
皇帝項燕然睡了兩個時辰回來,腿也不軟了,精氣神飽滿,再次坐上了金鑾殿的寶座。
皇帝看到這滿朝的老臣們一個個都是精神抖擻,擠滿了偌大的朝堂,不由甚為滿意。
太子項天歌乖巧安靜的坐在金鑾寶座下首的太子座上,聆聽朝政,也不敢鬧騰。
“三公賜座!”
“今兒驚蟄,春雷乍響,萬物復蘇,是個好日子??!諸位愛卿,積極獻言獻策?!?
項燕然俯瞰著眾朝臣們,淡淡說道。
謝胡雍丞相、李榮太尉、御史大夫孔寒友被賜座,在金鑾殿朝堂最前面。
其余文武公卿、勛貴,濟濟一堂,卻是盡皆沉默,針落之聲可聞。
圍繞著“歲舉制”,兩派官員已經爭執了半個月之久。在這件事情面前,其它政務都無足輕重。
眾臣皆知,這場大午朝定然爆發一場門閥和儒派的大戰。
為了爭奪舉薦之權,雙方都會全力以赴。
越是大風暴來臨,越是安靜而死寂。
朝堂大戰,猶如戰場上的排兵布陣,誰沖鋒陷陣,誰是中軍,誰是誘餌,誰來掩護,都極為講究。
沒有號令,誰不敢輕舉妄動。
按理,都是三公領銜率先上奏疏,但這一次他們全無動靜。
董賢良頭一次參加午朝,卻卷入這大朝爭之中,心中忐忑。
可是,誰讓皇帝點名,讓他上陣呢。這是逼著他,逼著他老師孔寒友,盡快拿出戰果來啊!
董賢良硬著頭皮,第一個上奏疏,沖鋒陷陣,“皇上,小臣秣陵縣令董賢良,奉命入朝,請求上奏!”
“準!”
“小臣位卑言輕,本無權在朝堂上發言。
但因為歲舉一事,朝堂爭執,曠日持久,當盡早解決。
小臣為庚子年歲舉,殿試優等乙名,斗膽建言,獻《舉天下賢良策》!”
“凡欲謀良政者,必先謀良人?!?
“我大楚賢良之輩,杰出者眾,遍布朝野內外。十萬儒生,欲報效朝廷,卻苦無門無路?!?
“小臣請求,改革‘歲舉制’,推行‘量材而授官’!”
“小臣請求,興辦太學府,養天下賢士!”
“臣獻上千名儒生請愿書,這些儒生乃是大楚百郡千縣的代表,盼改歲舉制,請求朝廷恩準!”
董賢良拱手,雙手高舉一份厚厚的請愿書,上面全是紅色的拇指印,呈交皇帝陛下。
光是按手印,就占了十頁紙。
這是他回到金陵城之后,在昨夜組織金陵儒生們請愿的一次秘密行動,高度保密。尚未來得及登上《大楚邸報》,自然也不被外界知曉。
皇帝項燕然微微頷首,面無表情。
董賢良呈上一份千名儒生請愿書,請求改制??磥磉€是用了心思,全力以赴了。
接下來,看丞相府那邊如何應對了。
丞相府的眾大臣剛開始不以為意。
董賢良再怎么巧舌如簧,一個個小小縣令的言辭,他們也能堵回去。
但是聽到最后,眾臣們的神情不由動容。
董賢良居然拉上了千名儒生,代辦天下千縣的儒生們寫下一份請愿書。這意味著他不是代表自己說話,而是代天下儒生說話。
這可是大事,朝廷必須給一個答復。
丞相府,謝胡雍主相、王肅副相等,相視一眼,派一個低級朝臣來應付董賢良這個縣令,肯定是不行的。
長史謝煦出列,正色道“皇上,歲舉有大利,也有小弊,這些利弊先不談。
但臣以為,這是大楚祖制。太祖定下來的規矩,乃是我大楚立朝的根基,豈能說改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