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因為飯不可口,就把鍋砸了?
吃飯砸鍋,這顯然是不妥當的。
歲舉,乃是大楚二千石郡守以上官員和侯爵以上,舉薦出仕,方能參加殿試,通過陛下考核為官。
天下儒生們覺得歲舉有失公平,覺得自己比舉子更出色。這完全是他們的幻覺。
二千石郡守以上官員所舉薦的舉子,無不是出自大楚大族,自幼在老師的指教下的勤學之輩。
他們家族擁有書籍無數,自幼讀書萬卷,跟著家族長輩開拓視野。這眼界,這見識,又豈是貧寒儒學能比的?
臣以為,不可改!”
立刻,便有一名御史跳了出來,道“勛貴、官員舉薦之人,幾乎都是親族子弟,難免私相授受,有失偏頗。選出的舉子,日益平庸。
臣以為,當請大楚德高望重的長者,不偏不倚的當世大儒,為中正之人,聘請為‘中正官’,由中正官評定天下各色人才,為朝廷選人才。
臣提議,‘歲舉制’改‘中正制’。遴選天下賢能之人,量材而授官。”
這是儒派官員這邊商量許久,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便是將“歲舉制”改成“中正制”。
依然是舉薦,但是舉薦人的身份必須要改掉。
讓大楚威望最高的當世大儒,擔任舉薦人。
這樣既能服眾,保證足夠的公平,又能確保大量的儒生們被舉薦入朝,出仕為官。
但是,這相當于剝奪了門閥勛貴們的舉薦權,他們豈能忍。
立刻有官員跳出來反駁,“哼,中正?就能避免私相授受?未必吧。
如孔大人這般大儒,不也舉薦了自己的兩名親傳弟子!連孔大人都做不到中正,何人談得上中正?!”
“孔大人舉薦的兩名弟子董賢良和晁方正,他們二人都非門閥士子,乃是尋常儒生,卻高中今年殿試第二、第四名,可見孔大人正是舉薦賢能之輩。舉賢不避親,除了孔大人,誰人能做到?!
但是其余二千石官員和侯爵‘歲舉一人’,舉子盡是庸碌之輩,這就是偏袒豪門大族。天下寒門之族,哪有出頭之日?!”
御史臺的御史們,和丞相府的眾臣們神情激動,對罵起來。
太尉府的武官們倒是極其沉默。
太尉李榮不發話,除了軍務之外,很少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其余武官,自然不敢隨意開口。
楚天秀站在朝堂上,有心投入這場激烈的戰斗,卻沒有機會,心中憋的慌。
咋就沒人問問我的意見呢?
我可是殿試第一名啊!
當我這小昏侯猶如透明人一樣,唉~!
這朝堂派系之爭就是這樣的殘酷,之前把他當成靶子來批判,現在干脆不理他,當他是個小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