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道全州府出發,沿著礪山進入忠清右道公州牧北上,兩軍在稷山會合。
首先由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命令,李氏朝鮮全州府防御使進攻京畿左道竹山都護府龍仁縣之敵,以打開北進之道。
龍仁縣位于王京以南,是都城的門戶。
負責進攻的李氏朝鮮光州牧使,又是一位很有見識的統將,日后可挑起驅逐倭寇的重任,他誠心告誡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說道“朝鮮語倭賊已盡占險要之地,勢難仰攻,今爾全師馳援,國家存亡,在此一舉,務必持重以圖萬全,不可與小敵爭鋒,徒傷神威。”
還建議他直渡祖江,從京畿左道水原府北上以逼臨津江,穩固西路形勢,確保糧道暢通,先占據有利地形,然后養精蓄銳,等待朝廷的命令,相機而動。
但怎奈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剛愎自用,對此看法置之不理。
隨后李氏朝鮮全州府防御使就派遣先鋒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前去探路,回來時報告道“朝鮮語道路狹窄,樹林茂密,不可輕進。”
可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卻故意頗有怒色,又因為之前與他有過露刃相脅之仇,便遂挾前嫌,假以違抗軍令罪,杖打責罰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
還令軍士們狠下死手,打得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皮開肉綻,幾乎死去!
不過咬牙堅持下來的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則憤怒說道“朝鮮語吾寧可死于倭賊之手!”
說罷白光彥就忍著劇痛,起身裹好創傷,并辭去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一職,獨自北去,但事已至此李氏朝鮮全州府防御使也只得下令出兵。
于是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就讓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前來相助。
而此次防守龍仁縣的倭軍首領是~幕府第三軍播磨國龍野城城主兼水師中務少輔脅坂安治,的家臣幕府脅坂左兵衛、幕府渡邊七右衛門,總兵力五六百人,倭軍在龍仁縣城的北斗門上修筑了小壘,防御十分堅固。
5月15日,白光彥組織義軍和僧兵,聯合了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率眾數千人,逼近倭軍的北斗門堡壘前胡亂射箭。
見到倭軍數量較少,兩人又產生了輕敵之意,面露不屑一顧之色,隨軍的李氏朝鮮光州牧使就勸誡他倆,要小心謹慎,不可輕舉妄動!在等待大軍來臨之后,再戰也不遲。
不過白光彥、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卻求戰心切,把李氏朝鮮光州牧使的話當作耳邊風,兩人繼續率軍來到北斗門壘下。
然而倭軍依舊堅守不出,白光彥、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屢次仰攻均無戰果。
酉時四刻,苦戰了一整天的李氏朝鮮軍隊們疲憊不堪,狡猾的倭軍見狀趁機偷襲拔刀大呼,并傾巢而出,嚇得李氏朝鮮士兵們望風披靡,只顧各自逃命。
倭軍還乘勢砍殺,白光彥、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李之詩,等人倉皇逃走,被倭軍追上,一刀砍死,李氏朝鮮士兵們瞬間士氣大泄,再無斗志開始軍心渙散。
天亮之后,倭軍們從山谷上張旗而下,沖殺在前列的三個倭軍士兵,手中的東瀛太刀在空中飛舞,直奔各營的李氏朝鮮士兵而來。
這讓李氏朝鮮士兵們遠遠望去,無不心驚膽戰立即潰散,如山崩潮退般,無法遏止。
主帥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李洸,身邊的李氏朝鮮全羅左道觀察黜陟使王景祚,拔出配刀斬殺退卻的士卒,但是依然兵敗如山倒,潰逃的李氏朝鮮兵甚至還反裹挾著李氏朝鮮全羅左道觀察黜陟使,一起沒命地逃回了全羅右道全州府。
接著倭軍緊追不舍,李氏朝鮮士兵拋棄輜重器械,奪命而走,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奔還全州府、李氏朝鮮尚慶右道巡察使金睟,則逃向尚慶右道,只有李氏朝鮮光州牧使所部不損一人安全退到了全羅右道光州牧。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