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要固守平壤府,就必須要確保大同江萬無一失,因為這是平壤府的天然屏障,故此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就任命了李氏朝鮮成均館大提學韓應寅,為〈諸道都巡察使〉不受任何人節制,獨自率領平安西道的江邊士兵數千余人,在大同江布下防線。
并且開始發布勤王召令。
然而經過尚州牧、忠州牧,兩次會戰之后,李氏朝鮮軍隊的主力已經喪失殆盡,而護伴李氏朝鮮郡王的「內三廳」兼司仆、內禁衛、羽林衛,這三支郡王殿下衛隊,一路上也逃散了大半。
故此發布的勤王詔令一出來,地方上只有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李洸、李氏朝鮮全州府防御使郭嶸、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李之詩,等人,率領本道(全羅左右道)兵馬四萬。
其次就是李氏朝鮮忠清左道巡察使尹先覺、李氏朝鮮清州府防御使李沃、等人率領本道(忠清左右道)兵馬兩萬前來勤王護主。
而李氏朝鮮尚慶右道巡察使金睟,簡直就是一個光桿司令,手下一個士兵也沒有,因為之前都被倭軍打完又或者逃跑了,目前只有軍官三十多人。
然而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雖對李氏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有知遇之恩,且擁兵兩萬卻無勤王之意,只是迫于李氏朝鮮郡王屢下勤王詔令,無奈之下才硬著頭皮出兵。
但在走到忠清右道公州牧時,就傳來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失守的消息,這給了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一個放棄的理由。
他秘密下令讓一名軍官手持傳令牌,騎著快馬,邊跑邊喊道“朝鮮語罷陣,罷陣!”
瞬間李氏朝鮮勤王軍隊們,就軍心渙散,謾罵聲、詛咒聲,不絕于耳,都在痛斥李巡察使道“朝鮮語爾無意勤王,然徒勞我輩,是何號令顛倒之甚也?”
之后等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回到全羅右道全州府時,全羅右道的軍民們都對其貪生怕死之面深為痛恨。
其中有一名叫白光彥的忠清右道泰安郡人氏,勇猛無比,且疾惡如仇,人皆憚之。
他親自前去面見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李洸,打傷了守衛并痛斥道“朝鮮語君父播越,則臣子之職,固當挺身赴難,公手握重兵而退縮,有何意乎?”
話畢白光彥就拔出腰間利劍,怒目而視,準備手刃了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由于利劍寒光閃閃,讓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頓時慌了神,他驚慌失措道“朝鮮語吾未深思耳,此后惟公指揮!”
就這樣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在情急之下居然耍弄無恥的詭計,要把兵權交給白光彥,還封他做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
這下正合白光彥的心意,他自請為先鋒,前去招聚散亡的各州郡縣軍民。
但全羅左右道的人心已經散蕩,沒有一個人敢響應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白光彥,的號召。
僅有李氏朝鮮全羅右道全州府府尹高敬命,令他的長子高從厚、次子高因厚,分領其部眾聯合義兵與僧兵北上勤王,共同抗擊倭寇,畢竟前有尚慶右道星州牧的秀才郭再佑,身穿紅袍組織義軍,屢次令幕府第七軍僧侶大名安國寺惠瓊,戰敗使其無法順利進入全羅左道,因而激勵了李氏朝鮮王民對倭軍的抗戰。
這時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李洸,也親自領兵兩萬,以李氏朝鮮羅州牧使李慶福,為中衛將、李氏朝鮮羅州牧助防將李之詩,為先鋒。
李氏朝鮮全州府防御使郭嶸,則負責分領兵馬兩萬,以李氏朝鮮光州牧使權栗,為中衛將、李氏朝鮮光州牧助防將白光彥,為先鋒,一共總兵力為四萬余人,馳赴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救援,準備收復失地。
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自全羅右道益山郡龍安縣渡過錦江,在沿著忠清右道林川郡、溫陽郡,一帶北上行軍,李氏朝鮮全州府防御使則從全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