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明建州左衛軍民指揮僉事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佟努爾哈赤),在向朝廷獻禮完畢以及討要殉難建州女真八部將領的追封后,就直接上書給明兵部尚書石星,請求主動率軍趕赴李氏朝鮮王國參戰抗倭,以報此生仇雪恨。
朝廷群臣們得知消息后,對此非常歡迎,甚至有些官員們還認為建州左衛軍民指揮使司依靠明寧遠伯李成梁,麾下的李氏家族支持其勢力大增。
再加上建州女真八部擁有騎兵三千、步兵四千,以遠遠超過正常大衛兵力,正式步入了行都指揮使司乃至總鎮的兵力了。
再加上建州女真左衛民風彪悍,善于騎射,故此很多文臣武將們都建議應約征調建州女真三衛兵力。
不過李氏朝鮮君臣們卻非常不高興,反而驚恐萬分?因為建州女真八部原本就與李氏朝鮮王國互有征戰,此次又有幕府倭寇跨過圖們江入侵兀良哈野人女真部以及建州女真八部,所以明建州左衛軍民指揮僉事是要行報仇之意。
便在朝貢大明帝國之前就寫了書信,事先遞交給了李氏朝鮮王國,宣稱會發兵前去搭救,不然李氏朝鮮必亡國矣。
但是李氏朝鮮群臣們卻認為建奴韃子們出兵李氏朝鮮王國,名為援助,實則另有所圖,李氏朝鮮戶曹判書李誠中,則建議道“朝鮮語老乙可赤出來之事,不可不速拒,還請殿下立刻上書大明天子勿放酋奴。”
結果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立刻就上書傳遞朝廷,表示不愿意接受建州女真八部的援兵,而要大明帝國的援軍足以。
由此朝廷也看在明建州左衛軍民指揮僉事這么有誠心的份上,再加上建州女真八部將領慘死!無人主持局面,便由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充任(大明建州左衛軍民指揮使)負責接管建州女真八部事務。
另一邊在李氏朝鮮王國的戰場上,趁著與倭軍和談之際,明軍大規模集合起來突然出擊開至平壤府城下,與李氏朝鮮軍隊一起包圍了整個平壤府附近的關卡。
這讓不明情況的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小西行長,還以為是因為誤會,而導致的談判破裂?但士兵來報四門皆看到大明帝國大軍云集,各類火炮、戰車都已經架好。
才讓幕府第一軍左副將意識到戰斗已不可避免,平壤府攻防戰也就此打響。
明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兼東征提督李如松,以明東征左副總兵兼遼東都指揮僉事楊元,率領中軍一萬零六百三十九人、在以二弟明東征右副總兵兼薊州鎮總兵李如柏,率領左軍一萬零六百三十二人、明東征左參將兼廣東右衛總兵張世爵,率領右軍,以及麾下的明薊州鎮左參將吳惟忠,帶領的南兵3000名總共一萬零六百二十六人開始進攻。
話說這李氏朝鮮王國的平壤府城東有;大同門、長慶門,城南有;蘆門、含毯門,城西有;普通門、七星門,城北有;密臺門,各門都地形險要,屬于易守難攻之處。
城外北部則有牡丹峰高聳,峰頂駐守有幕府倭寇軍隊2千人,與平壤府內的幕府倭寇軍隊形成犄角之勢。
主城內的幕府第一左副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共有余人,都配備了先進的火繩槍(幕府俗稱;鐵炮)而明中軍提督府左都督兼東征提督李如松,則命令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查大受(明寧遠伯李成梁,的家丁)率軍攻打城北門牡丹峰。
中軍明東征左副總兵楊元、右軍明東征左參將張世爵,一起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二弟明東征右副總兵李如柏、明復州衛游擊將軍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明京軍神機營左參將駱尚志,與李氏朝鮮兵曹備邊使李鎰、李氏朝鮮平安道防御使金應瑞、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祖承訓,一起的率領明軍喬裝為李氏朝鮮軍隊用來麻痹幕府倭寇,主張力攻城南蘆門與含毯門。
隨著坐鎮指揮的明東征提督李如松,下達命令后,四城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