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開始攻城,明軍金鼓大震令旗揮動,火銃隊、戰車營、火炮營,紛紛開火朝城樓上炸去,此戰打得相當激烈。
但幕府倭寇軍隊則依托平壤府城墻及城外各處堡壘的掩護,以火繩槍不斷射擊沖鋒的明軍。
頓時喊殺聲四起,城上城下勁弩齊發、巨炮齊轟、火銃齊射、戰車齊開,火焰蔽空震天動地,幕府倭寇們的火繩槍雖然略優于明軍火銃,但他們卻沒有威力強大的火炮。
這是自幕府戰國時期以來,由于國內缺少鐵物質,很難造出各類大炮,因此幕府倭寇軍隊還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遠程射擊的大炮,甚至連普通大炮都不曾多見過。
故此明軍火炮射出的鉛子炮彈不斷,掉落入敵營后,給幕府倭寇軍隊造成了很大的殺傷和威懾力。
為了速戰速決明東征提督還下令全軍;必須在午時之前攻下平壤府城門,否則前鋒營將領們一律斬首示眾,若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賞銀5千兩,臨陣怯戰者殺無赦!
首先由明京軍神機營左參將表現得異常勇猛,從云梯率先攻上城南含毯門城樓,幕府倭寇軍隊則擲下巨石擊中其腹部,但他依然奮戰不止,身后江浙戚家軍兵團緊隨上城。
其中還有附近的李氏朝鮮義軍與僧兵一起參與作戰。
另一邊急于雪恥的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穿著李氏朝鮮三叉齊腰甲軍服,打著李氏朝鮮牙旗,混在李氏朝鮮軍隊中悄悄靠近南蘆門。
這讓一向輕視李氏朝鮮軍隊的幕府倭寇軍們并不在意,反而從容的將兵力調往陷于惡戰的北門中,直到他們看到李氏朝鮮部隊中有露出布面甲以及齊腰鎖子甲時,才發現里面有明軍。
但是城下偽裝成李氏朝鮮軍隊的明軍,卻已經和李氏朝鮮軍隊一起進攻了,先以李氏朝鮮軍隊打頭陣,進攻城南蘆門,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則率部跟隨著,駕呂公車攻上城樓。
明東征左副總兵與明東征左參將,下令用撞車,鑿碎城西七星門、明東征右副總兵率兵直接攻破城西普通門,大明各路軍隊乘勝與幕府倭寇軍展開了巷戰。
激戰時右軍明薊州鎮左參將吳惟忠,在攻打北門牡丹峰時胸口中彈,但仍捂住胸前鎖子甲大呼督戰,率部攻克了峰頂。
而主將明東征提督的坐騎被倭寇 鐵炮隊擊斃,城西普通門巷戰的二弟明東征右副總兵頭上缽盂直頂頭盔被擊中掉落,卻依舊指揮明軍火銃隊與步兵進攻。
雖然明軍的單兵火力(指當時萬歷年間的各類火銃威力)不及幕府倭寇軍隊的鐵炮火繩槍射程遠、穿透力大、精準度高,只有部分明軍裝備了與幕府倭寇火繩槍隊差不多殺傷力的鳥銃而已!
其余明軍大多數都還在使用,較為原始的;單眼銃、雙眼銃、手銃、鐵銃、銅銃,等殺傷力不強的火器,要么就是諸如;三眼神銃、四眼銃、五雷神銃、十方銃,等射擊密度大但精準度不高的火器。
不過好在明軍火炮營裝備了數量眾多的各類火炮,尤其以方便攜帶的虎蹲炮,給與了幕府倭寇軍隊最重大的殺傷力。
而幕府倭寇軍隊的弱勢,巧巧在于他們國內幾乎沒有各類火炮,恰好明軍的火器又是以各類大炮為主、射程遠、威力大,還有就是幕府倭寇將領和倭寇士兵們缺乏躲避炮彈的經驗,他們往往都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直接成為了明軍大炮的活靶子。
倭軍他們的主要火力就是以火繩槍鐵炮為主的火器,畢竟安土桃山幕府國內缺鐵,且軍隊為各國藩主私有,無法充分調動一切資源統一制造。
無論是武田家、織田家,還是德川家,即使是動員幕府全部力量,也只能制造出射程一二百米的小臼炮而已,因此火炮主要裝備在幕府倭寇軍隊的水師船隊上。
即便如此,幕府倭寇的水師火力還是弱得可憐,還有就是幕府倭寇軍隊士兵的盔甲基本上都是以竹制盔甲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