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放回被捕的幕府通事張大膳,讓他傳話給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小西行長,說道“大和語以我軍的兵力,足以將你們一舉殲滅,但是本提督不忍心盡殺人命,姑為退舍,讓開一條生路,望汝速領各將,來詣轅門,聽候吩咐,不但饒了爾等眾人,還會有厚賞?!?
故此幕府第一軍左副將見有退路,只好回復道“大和語我等情愿退軍,請提督大人,千萬不要在后面攔截?!?
雖然收到書信后的明東征提督李如松,表面上許諾不攔截,但是以他多年征戰的直覺告訴他,倭寇將領必會乘夜冒死突圍。
于是就下令讓李氏朝鮮兵曹備邊使李鎰,撤回一路李氏朝鮮伏兵,故意網開一面,在暗中密令明東寧衛右參將李寧、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祖承訓、明遼陽衛游擊將軍葛逢夏,等將領埋伏于要路城東大同門,在倭軍撤退之際趁勢追擊截殺。
眼看城內形勢惡化,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小西行長,只得率部向圍攻兵力最弱的城東大同門突圍。
并且一直派兵發信鴿求助于附近的駐軍,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黑田長政、幕府官敘左兵衛督大友義統、幕府大津城城主小早川秀包,等部第三軍出兵。
然而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幕府大津城城主都認為不能出兵救援,唯獨幕府官敘左兵衛督在軍中議論不定?
再加上幕府少左衛門尉兼天主教教徒志賀親善,以為當退,而幕府嘉兵衛吉弘統幸,以為當援。
就在將領們爭論不休之時,幕府官敘左兵衛督終于按耐不住了,他擅自出兵率領本部數千幕府倭寇軍應邀前去救援,但到風山中,聽聞遠處傳來陣陣炮聲?
又根據前方探馬來報,是從平壤府城內方向傳來的驚天動地之炮聲所驚嚇住了,連忙勒住受驚戰馬韁繩調頭。
逃亡之后就受到幕府關白豐臣秀吉,的痛責并予以撤藩處分,領地收公,發配到幕府第七軍權中納言兼長州國藩主毛利輝元,看管。
此戰讓擁有一萬八千人的幕府第一軍左副將,第一軍團減員一萬一千多人,其中在攻城戰中被明軍斬首了1225級,在深夜突圍時被明軍截殺再斬首359級,其余或傷、或逃、或溺、或被俘、或死于亂軍中者,可謂是不計其數。
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在帶領殘兵敗將,匆忙逃出平安西道平壤府之后,就連夜渡過被冰凍了的大同江,整整騎馬逃了一夜。
在卯時東方漸漸露白,奔波勞碌的幕府第一軍左副將騎著馬才隱約看到龍泉山,上空飄揚著黑田氏的白旗,心里一片喜悅,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
卻不料明東寧衛右參將李寧、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祖承訓、明遼陽衛游擊將軍葛逢夏、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查大受、明定遼右衛鎮撫使張應種、明海州衛游擊將軍孫守廉,等將領早已率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東江間道。
倭軍正在龍泉山與涼山之間的鳥腸隘道里秘密穿梭,本以為可以逃過一劫,怎奈突然箭如雨下,隨著一陣吶喊,有數不清的明軍叫喊著,發射各類火銃、弓箭、火箭鏃、以及整排步兵和騎兵從兩側山坡上沖下來。
幕府倭寇只能仰頭舉銃射擊,卻根本阻擋不了明軍的勇猛掩殺,一下子就被斬首了三百六十二人。
其中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小西行長,的弟弟幕府兵庫頭小西主殿介、幕府肥后國右衛門森正助,也喪命于此…。
幕府第一軍左副將遭此伏擊一敗涂地,只好丟盔棄甲落荒而逃,一直跑到龍泉山附近。
而這龍泉山是由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黑田長政,的部將幕府小河傳右衛門把守。
他從城樓上看到第一軍首領的戰旗,連忙派出兩支鐵炮隊前去救迎,并親自下城樓去迎接,只見對方呼喊道“大和語我部困極難戰,請你們斷后?!?
剛說完就看見兩支鐵炮隊,舉銃齊向后方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