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李如松,覺得反擊的機會來了,他并沒有打算撤退,而是繼續試圖整軍出擊,但幕府治部少輔吉川廣家、幕府代總大將戶川達安、幕府三河守吉見元賴、幕府左衛門佐天野五郎兵、幕府右兵衛尉三吉殿、幕府周防守佐波殿,等倭軍將領們紛紛上前夾擊。
這讓明軍戰士有些招架不住了!畢竟沒帶火炮以及火箭、戰車,故此明東征提督見倭軍勢大,一時間不能抵擋。
而僅在明軍后方跟隨的李氏朝鮮都元帥金命元,則帶領一百名李氏朝鮮軍隊負責觀戰,全程不敢參與作戰,與李氏朝鮮京畿右道防御使高彥伯,匯合之后開始在遠處放箭。
很快明軍就向北方的惠陰嶺撤退,在被倭軍追擊了一段路后,亦于酉時回到了王京,至此「碧蹄館之戰」畫下序幕。
戰亂過后,明東征提督通過審問倭軍俘虜以及截獲李氏朝鮮文書中所得情報,重新估計了一下倭軍人數,他斷定李氏朝鮮官員說謊,并且還發現→射傷我之家丁及馬匹者,俱是爾國之箭!
這充分的說明了,有李氏朝鮮人在幫助倭軍作戰,讓他非常失望。
正月28日,明東征提督在上報戰況給朝廷兵部的怒斥李氏朝鮮文書后,便返回了臨津江重新布防。
2月初6日,明神宗朱翊鈞,為了堵住群臣們的嘴穩定局面,也想把明皇三子朱常洵,留在京中暫不封為親王就藩,便下詔暫停三位皇子并封王之皇命……。
這邊雖然明軍把防線縮回到京畿右道臨津江以北,但是京畿右道漢城府周圍,仍活躍著各路李氏朝鮮人的武裝勢力。
頂替李氏朝鮮兵曹備邊使李鎰,之職的李氏朝鮮兵馬僉節制使李薲,率兵3千人,仍駐扎在京畿右道臨津江南岸的坡州牧。
而新任的李氏朝鮮全羅左道觀察使權栗,接替了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李洸,之職率兵2千3百人駐守在京畿右道漢城府高陽郡。
李氏朝鮮京畿右道防御使高彥伯、李氏朝鮮平安西道義軍首領李時言,駐扎在京畿右道楊州郡蠏逾嶺。
同時漢城府周圍還有4路僧兵部隊在對抗倭軍,待明軍撤退之后,倭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剿滅僧兵。
2月初9日,一支1千人的僧兵與倭軍在漢城府以西20公里的慈城遭遇,一場血戰下來,僧兵們被殲滅了,但倭軍也受到了一些損失,最后不得不退回漢城府。
僧兵的奮戰令得倭軍疲于奔命,四處救火「禿山防御戰」擊退倭軍后,李氏朝鮮全羅左道觀察使兼全羅左道巡察使權栗,也響應了明軍的攻勢,進軍至漢城府西北15公里的幸州城。
這幸州城是一座山城,濱臨漢江,三面環水,一面陡坡,易守難攻,更重要的是,幸州城是俯瞰碧蹄館至漢城府之間的要隘,扼守著倭軍北上或明軍南下的咽喉,戰略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
因此漢城府的倭軍決計不惜任何代價,都必須要拿下幸州城,一來筑起抵御明軍的防線,二來殺雞儆猴,希望能把各路李氏朝鮮軍隊嚇跑。
2月12日子時,幕府主帥左近衛權中將宇喜多秀家,親率倭軍4千8百人直逼高陽郡幸州城而去,其中還有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小西行長、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黑田長政、幕府第六軍中務大輔小早川隆景,等軍團都隨軍出征,軍隊浩浩蕩蕩,大有不破幸州城誓不還的氣概。
然而幸州城內的李氏朝鮮守軍僅有4千人,兵力相對比較少,但李氏朝鮮全羅左道巡察使權栗,還是決定憑險堅守,以保障日后光復漢城府所必需的橋頭堡。
恰好休靜大師崔汝信,的二弟子處英,聽說幸州城危急,他趕緊率領數百僧兵前來增援,終在幕府兵團大軍之前趕到幸州城內。
卯時初,太陽隱隱升起之際,倭軍大部隊即已開到幸州城外,在晨曦的照耀下,4千8百名倭軍殺氣騰騰,背上都插滿著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