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時五刻,幕府筑前守小早川景隆,以麾下大將幕府筑前國左衛門粟屋景雄、幕府筑前國右衛門井上景貞,各領三千人分左右兩翼向明軍逼近。
以接應損失慘重的幕府左近將監立花宗茂,部軍隊,左翼的幕府筑前國左衛門當即遭遇了明軍神機箭和弓箭的猛烈射擊,隊伍一時大亂,一部明軍騎兵趁機越陣而出,直沖幕府筑前國左衛門隊伍。
盡管幕府筑前國左衛門奮力拒戰,但以漸漸不支,使得右翼的幕府筑前國右衛門急忙上前支援。
此時小早川家的謀士佐世正勝,諫言道“大和語敵勢猖獗,粟屋隊很快就要不支后退,毋寧待敵軍追擊之時,從山坡上猛然沖下擊敵側翼,則敵軍必敗。”
于是幕府筑前國右衛門從之,不一會兒粟屋隊果然敗退,明軍騎兵追擊而來,恰如海潮般涌來,井上隊遂一齊吶喊,沖下山坡,粟屋隊亦回身反攻,同明軍展開了一場惡戰。
在近身搏斗之中,明軍騎兵的裝備劣勢很快就顯露出來,除了神機箭外,明軍騎兵僅攜帶了隨身配刀,唯有明東征提督李如松,等李家軍親兵攜帶了三眼銃。
此外地形地勢也限制了明軍騎兵的發揮,從礪石峴至碧蹄館,皆是崎嶇狹窄的河流溪谷地形,略平整處則散布民間水田,極不利于騎兵機動。
加之頭天晚上天降大雨,地上的冰雪初解,道路泥濘不堪,馬匹的速度優勢蕩然無存,反倒限制了騎兵的行動。
一番激戰之下,人數和裝備均處于劣勢的明軍漸漸不支倭軍,戰線開始向北推移至京畿右道高陽郡地帶。
關鍵時刻明東征提督親自上陣督戰,但處于人數劣勢且久戰之下的明軍們已疲憊不堪,遍地泥淖更使得戰馬舉步維艱,明軍陷入到苦戰中。
不過立花軍當時是使用了一種示弱戰術,即以幕府但馬守十時連久,的五百兵力,正面楔入敵陣然后撤退,在引誘明軍追擊,而幕府左近將監則率領本隊主力二千人繞到明軍右翼,伺機攻打敵人移動中暴露出的薄弱部位。
不料明軍的火炮太過于猛烈,當幕府但馬守成功完成誘敵任務準備撤出時,負責接應他的幕府和泉守小野鎮幸,卻被明軍風暴似的虎蹲炮轟擊所阻。
待小野隊終于冒著炮火突入重圍,與之會合之時,幕府但馬守已經死于明御倭副總兵李如梅,指揮的神機箭隊之下,與他同時戰死的還有其部下百余人和本部將領。
然而幕府但馬守雖死,不過幕府左近將監的本部卻借著大霧繞到了明軍右側,趁明軍騎兵的追擊隊形尚在松散時,突然發起了攻擊,并與正面的幕府和泉守相互呼應,從兩面交替打擊明軍的中軍。
幕府左近將監的二千人騎兵,疾馳到離敵軍僅有3町(三百步)的地方,一起吶喊后,從左側發動攻擊,打亂敵軍陣形后撤離,幕府和泉守的八百余騎兵向頑強抵抗的遼東明軍鐵騎追擊,打退二千明軍。
將近午時,倭軍左右翼的部隊從山上迂回到位,完成了對明軍的三面包圍,幕府筑前守小早川景隆,居中、幕府左近將監立花宗茂,在左、幕府大津城城主小早川秀包,與幕府月山富田城主毛利元康,在右,同時發起了總攻。
四面八方的倭軍分布在沿山遍野,由兩山夾空將我軍圍住,明東征提督見情勢危急,躍馬沖至陣前,與手下驍將數十人親自手持神機箭射擊。
看到明東征提督如此英勇神武,讓明軍將士們瞬間士氣大振,繼續浴血奮戰,雙方又打成了僵局。
在這個緊要關頭,從馬山館撤下來救援的明東征左副總兵楊元、明東征左副總兵左參將鄭文彬、明東征左副總兵監軍王魯希,率領的援軍終于趕到了,從倭軍尚未合攏的北面一氣殺入,為被困的明軍們打出了一條后退的生路。
這支援軍帶有自己本部的一千騎兵。
此時明東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