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小西行長,還曾專門致書給明御倭游擊將軍沈惟敬,提道“大和語吾國差來先鋒豐臣行長謹白天朝游擊將軍沈老爺麾下,麾下去歲八月二十有九日會于平壤府外所約,麾下之言變,而仆之言不變,其件件書以備歷覽,第一件去歲平壤府西北分界,是以倭人不過界,麾下如何制之乎李氏朝鮮超界變約之事、第二件麾下于青石鎮有墜馬之失,故誤來期,雖然醫療得俟漸頃日順安云云,因茲或為問安,或為延接,差仆小臣竹內吉兵衛,則擒渠不還,出兵圍攻平壤府之事、第三件麾下再到漢江講和之日,諸將皆不信之,仆獨取信,從麾下之言,引兵退王京,遺二十余萬糧物不燒滅之,長途所筑之倭營,亦不能損滅,而收兵于浦浦之事、第四件李氏朝鮮二國胤及陪臣等從漢江所約送還之事、第五件因與麾下相約不出兵于全羅左右道,至今日其安穩之事、第六件與麾下相約之者,是攜小將飛驒守趕赴京師,直聞石尚書口中之言,重導大官天使來者不出三四個月,且又每隔二十日通書信云云,雖非至今日,未通一書,飛彈亦久留王京,然后居平壤府,不達帝都,徒送光景,仆信麾下之言,奏報大閣下,今殿下差飛彈從麾下,如斯者不知如何之事、第七件差譯官法釋打護送二天使到達王京之日,即送還云云,蓋是二天使之言也,定達貴廳,何不送還而留之乎?縱留之亦從飛彈者,是理也,在別處者如何之事,右七件皆麾下違約,而仆毫無違約者,孰謂之虛誕乎?”
由此可見幕府第一軍左副將給明御倭游擊將軍的主信,是責備他未能履行雙方約定。
卻不曾想明御倭游擊將軍,想都不想就直接一口氣全部答應下了,這七條喪權辱國的要求!只對幕府第一軍左副將說道“大和語你們必須先撤兵,在遣使到我大明帝國賠罪就行了,當今陛下定會封關白殿下為我大明郡王的。”
可話雖如此但明御倭游擊將軍,卻對同行的明金州衛左參將謝用鋅、明鐵嶺衛游擊將軍徐一貫,等人慌稱幕府關白已同意向大明帝國稱臣并請求封貢,并且還下令退出所有的幕府倭軍。
隨后幕府第一軍左副將,立刻寫信給幕府關白豐臣秀吉,匯報道“大和語明國使者已經同意了臣提出的請求,現在只需要派遣使者與明使一同前去明國帝都紫禁城,讓大明皇帝批準實行即可。”
此事傳回來幕府國內后,幕府關白收到書信后當場大喜,他立刻就同意了,這就是所謂的〈龍山協議〉其實就是雞同鴨講。 ??
明御倭游擊將軍沈惟敬,利用大明群臣們不懂大和語,想用來瞞天過海,而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小西行長,則想利用幕府關白不懂漢字來欺騙他。
此時明四川副總兵劉綎、明中軍都督府署都督僉事陳璘,率領的明軍負責切斷幕府倭軍的糧道和官道,讓幕府倭軍不得不放棄反擊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的計劃。
同時幕府水師軍隊為了與李氏朝鮮水師進行決戰,幕府水師忽然在尚慶右道巨濟島一帶集結,準備兵分三路向李氏朝鮮水師發動進攻。
而李氏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則將其全羅左道的艦隊和尚慶右道的部分艦隊組成聯合艦隊,準備迎戰幕府倭軍。
7月初6日,李氏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進兵出唐浦附近水域,并于7月初7日卯時,將集結于尚慶右道巨濟島的幕府水師,全部引至尚慶右道閑山島附近水域決戰。
之所以選擇在此地決戰,是因為這里有較為寬闊的深水環境,易于設置埋伏,可以向幕府艦隊進行包圍殲滅。
在決戰開始不久后,李氏朝鮮水師的戰船便將幕府水師包圍起來,而李氏朝鮮水師的龜甲船還向幕府倭軍水師艦隊直接撞過去,很快便撞翻了倭軍艦隊前列的幾艘大船。
其余李氏朝鮮水師戰船們也在奮勇殺敵,與敵作殊死血戰,結果倭軍的61艘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