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明東征提督李如松,當即就下令諸將們,分布在各處要害之地,扼守大同江等處,又得知幕府兵庫小允平秀嘉,占據了京畿右道竹山都護府龍山縣,囤積倉米數十萬石,而龍山縣大倉本為李氏朝鮮王國的大倉,里面囤積了李氏朝鮮王國數十年的糧食。
在京畿右道漢城府被倭軍占領后,龍山縣大倉就成為了漢城府倭軍們的軍糧庫,后來倭軍運來的糧食都存放于此地。
明東征提督得到了這一情報后,即刻密令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查大受,明御倭副總兵李如梅,率領敢死隊7百名勇士,深夜奇襲龍山縣大倉。
就這樣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一夜之間盡被焚燒得干干凈凈。
軍糧一失瞬間就讓,在李氏朝鮮王國半島的倭軍們全線進入被動狀態,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倭軍不得已,于4月18日堅持了兩個月徹底搜刮不到糧食之后,商議決定撤離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退守到尚慶左道慶州府釜山浦地區。
在侵朝倭軍退出王京之后,明東征提督就遣將分扼要害,以明東寧衛右參將李寧、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祖承訓,據守在京畿右道開府城,明東征左副總兵楊元,據守在平安西道平壤府,明東征右副總兵李如柏,據守在咸鏡北道寶山縣、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查大受,據守在黃海左道臨津江一帶,明四川副總兵劉綎,據守在尚慶左道慶州府釜山浦海口,至此李氏朝鮮王國的戰局略定。
不過明東征提督卻臨時做出了一個決定?
那就是宣布停止進攻,全軍往北撤回京畿右道開城府,此消息讓李氏朝鮮各官員和將領們都大為失望,李氏朝鮮兵馬僉節制使李薲,跪地苦勸,怎奈明東征提督卻大怒,一腳將他踢翻在地。
之后在明東征提督到了開城府時,又傳來了幕府第二軍右副將加藤清正,欲偷襲平安西道平壤府的消息?
雖然此消息是謠傳,因為目前幕府第二軍右副將此時已經放棄了咸鏡南北道,正在趕往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的路上,哪里有功夫偷襲平壤府啊?
但明東征提督則是擔心失去了這根本之地,便留下明海寧衛游擊將軍王必迪,駐守開城府,自己打算親率大軍返回平壤府,待到來年開春時再進軍。
這一下李氏朝鮮群臣們可就是真的急了。
李氏朝鮮領議政柳成龍,苦苦哀求并跪下來說道“朝鮮語先王墳墓,都在王京,京畿以南遺民日望王師,吾軍將士力弱,正欲倚仗天軍,然突然撤退,豈不是前功盡棄?”
其中李氏朝鮮左議政尹斗壽,則是跟在明東征提督身前身后,拉扯袖子流淚苦勸,以致有〈泣閣老〉之稱。
但明東征提督依舊一概沒有理會,還是全軍拔營開赴平壤府,讓李氏朝鮮軍民們失望之余,更有人作詩暗諷明軍怯敵,寫道“朝鮮語一自碧蹄衄,壯志乃暗消。還將羈縻計,徒使奴勢驕。漢家十萬師,不如說舌饒。回首望神都,殺氣干云霄。”
雖然站在李氏朝鮮人的立場,希望大明天軍能夠一鼓作氣光復王京,把幕府倭軍全部趕到海上去,但是明東征提督不肯進軍,也有說不出的苦衷啊!
其一;是兵力不足,大明帝國入李氏朝鮮王國的大軍一共才四萬多,而倭軍僅僅在王京附近就集結了五萬人馬,在加上沿海的守軍一共有十幾萬,以倭軍的作戰能力,沒有數倍于倭軍的兵力,是根本無法取得戰場優勢的。
其二;是軍糧不足,由于此時的戰線已經從平壤府拉到了開城府,糧草籌集和運輸的負擔一下子加重,而開城府的糧草又是從忠清左右道和全羅左右道的水路運來,隨到隨盡。
自碧蹄館戰后,明東征提督也意識到了戰爭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并多次對負責籌糧的李氏朝鮮官員大發雷霆,欲加以軍法,然而李氏朝鮮官員卻也只能跪在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