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奈不明情況的李氏朝鮮尚慶左道兵馬節(jié)度使金應瑞,就直接上報給李氏朝鮮都元帥權栗,而李氏朝鮮都元帥又上報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使得李氏朝鮮郡王當即就命令李氏朝鮮三道水軍統(tǒng)制使李舜臣,準備迎敵。
但他卻懷疑其中有詐,一直徘徊不出。
10月22日,明神宗朱翊鈞,派大批宦官為稅使,到各地征稅,專供內廷揮霍之用,先命明御馬監(jiān)左監(jiān)丞張燁,前往北直隸順天府通州右衛(wèi)張家灣征收租稅,給以關防,規(guī)定每年征取白銀四千兩,分為四季并且按季解進。
不久又命明神宮監(jiān)管理太監(jiān)王朝督,征天津衛(wèi)、天津左衛(wèi)、天津右衛(wèi),從此與礦監(jiān)之禍并為榨取民膏民脂的稅法之禍由此開始。
自是二三年間稅使四出,多兼領礦,許多人集礦監(jiān)、稅使一身,到處橫行勒索,貪奸無比,民益不堪怨聲載道,群臣分分屢諫,但明神宗卻無動于衷。
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正月12日,幕府太政大臣豐臣秀吉,在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后,以李氏朝鮮王子不來謝罪為借口宣告(明、幕)和談破裂!
正月13日,幕府太政大臣就發(fā)動了第二次對朝戰(zhàn)爭。
這次派遣了幕府第一軍熊本國藩主兼左副將加藤清正,率領1萬人、幕府第二軍從五位下攝津守兼右副將小西行長,率領1萬4千人、幕府第三軍福岡國藩主兼甲斐守黑田長政,率領1萬人、幕府第四軍加賀守鍋島直茂,率領1萬2千人、幕府第五軍下參議島津義弘,率領1萬人、幕府第六軍土佐守長宗我部元親,率領1萬3千人、幕府第七軍阿波守蜂須賀家政,率領1萬1千人、幕府第八軍右軍大將毛利秀元,率領4萬人。
以上倭軍人數(shù)總共十二萬,在加上駐守在尚慶左道釜山浦的預備隊,倭軍總兵力約為十四萬人。
另有水軍指揮官幕府第一軍水師佐渡守藤堂高虎,率領2800人、幕府第二軍水師左馬助加藤嘉明,率領2400人、幕府第三軍水師中務少輔脅坂安治,率領1200人、幕府第四軍水師河野家督來島通總,率領600人、幕府第五軍水師長宗部隊長菅平右衛(wèi)門達長,率領200人。
此次倭軍一起出動了陸軍人,水師7200人,水陸并進再度入侵李氏朝鮮王國,史稱[丁酉倭亂]。
正月21日,李氏朝鮮都元帥至尚慶右道閑山島,對李氏朝鮮三道水軍統(tǒng)制使說道“朝鮮語;加藤清正馬上就要來了,水師要按照時羅的約定出動,千萬不要錯過戰(zhàn)機!”
但在李氏朝鮮都元帥返回后的第二天,李氏朝鮮郡王就得知幕府第一軍左副將加藤清正,已于正月15日抵達李氏朝鮮王國尚慶右道長門浦。
這讓李氏朝鮮郡王震怒,他召群臣罵道“朝鮮語倭酋(小西行長)如示諸掌而指教之,我國不能為之,我國誠天下庸劣國也!今者舜臣豈望擒馘清正之首哉?只揚舲耀武,沿洄洋路,而終不得為,誠可嘆也!”
同時認為李氏朝鮮三道水軍統(tǒng)制使長期慣于欺君,武臣輕慢朝廷之習,不可不治,所以決定嚴懲李舜臣。
正月25日,李氏朝鮮郡王遣使向大明帝國求援。
2月初5日,大明朝廷遂召集各官議論李氏朝鮮王國的戰(zhàn)局形勢,并分析了倭軍的動向,到了2月11日朝廷再議援朝事宜,決定調遣萬全都指揮使司宣府鎮(zhèn)、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大同府和北直隸薊州鎮(zhèn)、遼東都指揮使司的軍隊七千人,還招募了浙兵三千七百人,并詔令李氏朝鮮王國設立海防司道官。
2月11日,李氏朝鮮三道水軍統(tǒng)制使李舜臣,被扣上了「欺罔朝廷、縱賊不討」之罪下獄,取而代之的是李氏尚慶右道水軍節(jié)度使元均,統(tǒng)制三軍。
2月15日,明神宗開始任命原明延綏總鎮(zhèn)總兵兼都督同知麻貴,為「備倭總兵」統(tǒng)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