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李氏朝鮮司諫院獻納黃中允(南人)、李氏朝鮮弘文館大提學趙纘韓(南人)、李氏朝鮮承政院右副都承旨樸鼎吉(大北)、李氏朝鮮承政院左承旨李偉卿(大北)、李氏朝鮮京畿監司樸自興(小北)、李氏朝鮮義寧府知事任兗(大北)、李氏朝鮮禮曹參議尹暉(西人)這七人不支持出兵。
但不久之后,他們也迫于眾議,而不得不改變了立場。
因此李氏朝鮮郡王決定,從大明征兵的環節問題下手,他認為明遼東總鎮巡撫等人只代表遼東都指揮使司當局,不代表大明皇帝,必須要大明皇帝下旨才能出兵。
于是他便派使者前去大明帝都紫禁城打探皇帝的旨意,順便呼吁豁免派兵,最差的情況也是只在鴨綠江畔虛張聲勢,而不越國境,便以李氏朝鮮弘文館校理李埁,為赍咨官,將李氏朝鮮王國的請求報告給遼東都指揮使司當局。
又以李氏朝鮮右副承旨樸鼎吉,為圣節使兼陳奏使,直接入京向明神宗請旨。
4月30日,明神宗調集了遼東都指揮使司山海衛、鐵嶺衛、廣寧衛、開原衛、遼陽衛,大寧都指揮使司保定府、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大同府、萬全都指揮使司宣府三衛、陜西都指揮使司固原衛、延綏總鎮榆林衛、寧夏衛,浙江都指揮使司寧波衛、四川都指揮使司重慶衛、河南都指揮使司宣武衛,等地明軍精銳之師。
又加上聯絡的海西扈倫葉赫女真部東城貝勒納喇·金臺吉、葉赫女真部西城貝勒納喇·布楊古,的2萬5千人也在牽制后金兵,并上奏請求明神宗也參與討伐后金戰役。
卻沒想到,此時負責討伐后金的明遼東經略兼兵部左侍郎楊鎬,已經從北直隸順天府帝都紫禁城開拔入通州衛,他會見了李氏朝鮮弘文館校理,讓他向李氏朝鮮王國送去自己的咨文,表示已接到皇帝陛下鼓舞附屬國李氏朝鮮王國的旨意,要求李氏朝鮮郡王務必要出兵一萬以助明攻金。
雖然李氏朝鮮圣節使樸鼎吉,在途中被明遼東經略楊鎬,所阻止,但后來又一路李氏朝鮮圣節使兼陳奏使尹暉,也來到了紫禁城內。
還得到了大明皇帝陛下要求李氏朝鮮王隊,需服從明遼東經略調遣的圣旨,因此李氏朝鮮郡王回避出兵的最后希望,也就破滅了。
在楊經略的咨文被送到李氏朝鮮王國之后,李氏朝鮮郡王就已知道無回旋余地,隨即便調兵遣將,征發三手軍(炮手、射手、殺手)1萬人,加上其他人員共計1萬5千5百余人,以李氏朝鮮晉寧君兼京畿右道巡檢使姜弘立,為「都元帥」李氏朝鮮北兵使金景瑞,為〈副元帥〉這對于李氏朝鮮王國而言,已是相當精銳的陣容了。
5月20日,勝利的后金軍繼續北上進攻撫順守御千戶所至鐵嶺衛之間的;撫安堡、三岔兒堡、花包沖堡、會安堡,才回師汗庭赫圖阿拉城。
因此明遼東經略就擔心下一個被建奴進攻的地區,應該是清河堡?故此書信下令邊關守軍嚴防死守。
7月20日,果不其然后金軍又因糧食短缺,而從鴉鶻關攻入長城內地,開始掠奪東州堡、馬根單堡、散羊峪堡,直逼清河堡而來。
由于上次的洗劫,使得東州堡和馬根單堡附近都沒啥物資,所以僅有散羊峪堡被后金軍洗劫一空,隨即又揮兵南下直撲清河堡地區。
戰斗還未正式開始,明清河堡總兵鄒儲賢,就把楊經略在戰術上的叮囑全拋于腦后,未在小路險道重點阻擊,更未在鴉鶻關三道上設伏,而是直接在清河堡城樓拒敵,因此地形優勢蕩然無存,畢竟這鴉鶻關可是清河堡的咽喉。
也讓后金覆育英明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帶領萬余人直接攻城。
致使明清河堡總兵鄒儲賢、明清河堡游擊將軍張方旆、明清河堡守備張云程,率領6千4百人明軍全部上城樓防守,以(攻戎炮、青銅弗朗基炮)轟炸后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