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4月,高麗恭讓郡王王瑤,自感高麗開國忠義伯李成桂,實力強大!為求自保便與高麗守門下侍郎鄭夢周,商議密謀處高麗開國忠義伯。
然而由于高麗忠義伯身在軍營內,所以導致刺殺失敗!反被高麗開國忠義伯派人將其暗殺于開城府的善竹橋上梟首于市,并抄沒其家。
7月12日高麗右侍中裴克廉,等大臣以武力脅迫高麗恭愍王妃安氏廢黜,之后在高麗右侍中裴克廉、高麗判三司事趙浚、高麗奉化郡忠義君鄭道傳、高麗同知密直司事南訚,等親信的勸進下,讓高麗開國忠義伯李成桂,在開城府開京城壽昌宮內即位,從此開創了李氏朝鮮王朝五百年的基業。
高麗新王李成桂,建國以后就確立了對大明的基本國策,他當即遣高麗知密直司事趙胖,到大明帝都應天府向禮部上表稱“高麗定昌府院君王瑤,權署國事至今四年,然昏迷不法疏斥忠正、昵比讒邪、變亂是非縱于酒色、聚會群小謀害忠直,又令高麗守門下侍郎鄭夢周,等潛成奸計欲生亂階,乃將勛臣李成桂、趙浚、鄭道傳、南訚等譖于權署國事,令有司論劾以致謀害國人憤怨共誅夢周,權署國事尚不悛改又謀殺戮,舉國臣民實慮社稷生靈俱被其害惶懼失措無可奈何!咸以為若所為難以主斯民奉社稷。故此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日以高麗恭愍王妃安氏之命退居私第,竊念軍國之務不可一日無統擇于宗親,無有可當輿望者!惟門下侍中李成桂,澤被生靈功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歸附,于一國大小臣僚、閑良、耆老、軍民臣等咸愿推戴,令高麗知密直司事趙胖,前赴朝廷奏達伏啟照驗,煩為聞奏俯從輿意,以安一國之民。”ii
待禮部將圣旨遞交之后明太祖則回復圣旨答道“三韓臣民既尊李氏,民無兵禍人各樂天之樂乃帝命也,雖然自今以后慎守封疆,毋生譎詐福愈增焉,爾禮部以示朕意。”
達成協議后高麗新王就立即派遣了高麗門下侍郎贊成事鄭道傳,趕赴大明應天府南京城謝恩,并獻馬六十匹。
8月又遣高麗前密直使趙琳,赴京上表道“權知高麗國事臣李成桂言;伏惟小邦自高麗恭愍王無嗣薨逝之后,辛旽子禑冒姓竊位者十有五年矣,迄至戊辰春妄興師旅,將犯遼東都司,以臣為都統使率兵至鴨綠江,臣竊自念小邦不可以犯上國之境,諭諸將以大義即與還師,禑乃自知其罪,遜位子昌。昌亦暗弱難以蒞位,國人啟奉恭愍王妃安氏之命,以定昌府院君王瑤權署國事。瑤乃昏迷不法,紊亂刑政狎昵讒佞,貶斥忠良臣民憤怨,無所控告。恭愍王妃安氏深慮其然,命歸私邸于一國大小臣僚、閑良、耆老、軍民等以為軍國之務不可一日無統,推戴臣權知軍國事。臣素無才德,辭至再三,而迫于眾情,未獲逃避驚惶戰栗不知所措。伏望皇帝陛下以乾坤之量、日月之明,察眾志之不可違、微臣之不獲已,裁自圣心,以定民志。”ii
之后禮部再以明太祖旨意答復道“高麗限山隔海天造東夷,非我中原所治!爾禮部回文書聲教自由,果能順天意合人心,以妥東夷之民,不生邊釁,則使命往來,實彼國之福也。文書到日,國更何號,星馳來報。”
故此11月高麗新王再遣高麗藝文館學士韓尚質,到大明帝國上表稱“竊念小邦王氏之裔瑤,昏迷不道自底于亡,一國臣民推戴臣權監國事。驚惶戰栗,措躬無地間,欽蒙圣慈許臣權知國事,仍問國號,臣與國人感喜尤切。臣竊思惟,有國立號誠非小臣所敢擅便。謹將〈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等號聞達天聰,伏望取自圣裁。”
最后禮部復以明太祖旨意答復“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后嗣。”ii
于是〈朝鮮〉這一名稱經過宗主國大明皇帝批準,正式成為新王朝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