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國球員的留洋,這里就不得不說到和球員留洋密切相關的一個職業足球經紀人。
說到足球經紀人,估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歐洲和南美足壇呼風喚雨,利用手段輾轉騰挪的經紀人們。
在足球經紀人中既有門德斯這樣雖然生意做的超大,但是人品口碑卻是有口皆碑的;也有拉伊奧拉這樣在足球圈子里臭名遠揚的。但是在歐洲足球經紀人的規范和發達是有目共睹的。只不過在中國,足球經紀人卻顯得很沉寂,當然這也和中國特(o)殊(hou)的足球環境有關。
因為早期的中國足球是不存在所謂的經紀人的。在職業化的早期,中國足協為了規范中國國內球員的轉會工作能夠得以順暢進行,而不得不強行組織職業俱樂部采取摘牌制轉會形式。但是這樣的摘牌制度只能解決國內的球員的轉會,那么各個俱樂部外援的引進,則基本依賴于足球經紀人作為橋梁進行操作。中國足球經紀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但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直到2003年7月28日國際足聯才正式頒發經紀人證書給中國足球經紀人,搞了10年的所謂職業聯賽,才破天荒地有了七名夠資格的經紀人。正所謂十年經紀帳,一把糊涂淚,都云足協癡,誰解其中味?
而之前沒有正經資格的經紀人,轉會摘牌、洋將洋帥引進、國腳留洋等等居然也無照駕駛地玩了十年。
在摘牌制期間,1998年的三大轉會風波,1999年的新轉會三大風波一次又一次的打臉中國足協,以至于摘牌制成了萬眾唾棄的罪魁禍首。直到到了2005年,摘牌制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才被足協慢慢的廢除掉,而職業足球經紀人的人才匱乏問題也浮出了水面。截止到06年,在中國,擁有《中國足球協會足球經紀人許可證》的只有9個人(保證金35萬元人民幣),國際足聯頒發的《國際足聯球員經紀人許可證》的有14人(保證金20萬瑞士法郎)。而當年有轉會需求的光國內球員則有將近上百名之多。至于外援的引進也是正逐步的增多。
隨著國內足球對足球經紀人的需求的猛增,足球經紀公司也大量的成立,在這其中由于市場的不規范,法律的不健全,這些公司也是魚目混珠,泥沙俱下。這樣就和“劣幣驅逐良幣”一樣,在足球市場上,“不懂行的”、“不規范的”對“懂行的”、“正規的”有一種近乎天然的排斥。因為“懂行的”謹慎,所以有時候就顯得“膽小”、“放不開”,從而被具有“決策權”的有關領導輕視乃至放棄。不少中國人,在思想深處不重視合同條文,認為在權力面前,那些東西都不算數。
以至于到2013年的時候中國擁有國際足聯頒發證書并認證的“正規足球經紀人”一共有24個,但現在還“吃這碗飯”的不足十人。國內著名的足球經紀人邢健在被記者采訪時就說道“咱們中國就是個人情社會,經紀人手頭有好球員的信息、具備專業知識,沒有用,還是得搭關系、找朋友。一些簡單的事情,做出來也變得很復雜,不少人覺得挺累的,就都不干了。”一方面是正規經紀人緊缺,一方面是外教、外援源源不斷“組團”來華,中國足球界的“不平等條約”,就這樣多了起來,而且有一些“怪得離譜”。
不過隨著國內俱樂部的管理越來越規范,等到大量的體量龐大管理規范的公司進入中國足壇后,情況有了一定的好轉。
而張升對經紀人的了解就要從他和著名的巴西華人經紀人李譽鴻的聯系開始說起。
說起李譽鴻,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球迷,估計沒什么印象,但是如果是真正在中國的足球圈子里討生活的教練或者俱樂部官員,這個人絕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
因為在國內很多轉會的背后,都有著他的身影,里皮、孔卡由他引入中國。早期在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