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啊之類的東西,結果幾個條件篩選下來,能入選的人寥寥無幾。
與之前一樣,現在球員代言的大多是俱樂部背后公司和贊助商,比如吳曦給蘇寧代言,張稀哲為大眾做廣告,恒大的球員為啟辰汽車代言等等。
到了2015年之后,資金的瘋狂涌入,讓中超的關注度芝麻開花節節高,張升的出現,又讓國家隊,國奧隊,國青,國少有了不少突破性的成績,無數的廠家和廣告商再次把目光投入到了國足球員這塊金礦上。
幾家國內的體育用品品牌在壯士斷腕相繼退出足球產品線后,事隔十幾年又開始試水足球產品,而第一步往往就是找到一名有一定影響力的足球運動員來代言產品,比如361找到了前國腳楊旭,安踏找到了鄭志,李寧重啟“鐵系列”。
傳統的廣告之外,這幾年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也讓球員們多了很多新的代言和廣告的方式,比如通過社交平臺打廣告。
真實歷史上像高林,他微博粉絲高達830,是國腳中最多的,他的廣告宣傳也最多,一年至少有20條以上的廣告信息通過他的微博發送,包括匹薩、保健品、瓜子、汽車、游戲、電視機、牛奶、飲料和礦泉水等;排名第二的則是狀態最火熱的吳磊,他一年也有15條左右的微博廣告,商品類別包括服飾、電視機、機油、汽車、手機、牛奶、網游和護膚品,其中汽油和服飾多次推薦。
其他的國腳也大多是通過微博這樣的形式一年有不到10條的廣告來實現個人流量的變現。
從這些球員的排名不難看出,俱樂部成績越好的球員,越是與網友有不錯的互動能力,善于經營的球員,廣告的價值越是大。
但是總體來說,受到體制、國足成績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國腳的商業開發層次比較淺,參與廣告的深度不僅與國內娛樂明星不能相比,即使與其他其他體育項目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更別說和那些在歐洲踢球的球星來比影響力了。
不過張升的出現,讓事情有了些許的變化。
秦明浩,李云和徐明宇的留洋,特別是秦明浩,李云幫助萊比錫紅牛升級到德甲,讓中國球員有了一定的口碑,早就對中國市場垂涎欲滴的nike主動的找了上來,三人都先后獲得了nike的贊助,同時也拿到了國際性的代言。
這是中國球員在十年后,首次有球員拿到一線體育品牌的國際性的代言。
雖然這個突破值得大肆的吹一番,但是不說與世界頂級球星的代言費去比,就算是和孫興慜這樣的成名已久的亞洲留洋球員來說,差距都非常大。
李云做為這幾年來首位踢德乙主力的中國球員,拿的代言費最多,nike開出了每年二百三十萬人民幣的代言費,和孫興慜將近六百萬的代言費比起來,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其實這也是在普通德甲球隊和在在英超豪門球隊踢球球員之間的正常差距。
幾名留洋球員有了不錯的代言,國內的球員也沒有落后。像聶江這樣的新一代代表性球員非常的受商家的青睞出道以來成績好,沒有任何場外的黑點,個人背景勵志,還有點小帥,這簡直就是一個“金童”最標準的模板。
也辛虧聶江所在的經紀公司非常的小心翼翼,他們對蜂擁而至的各種代言是考量了又考量,不是有影響力的品牌,不是背景干凈的公司堅決不接,所以絕對不會出現呂小布代言腎寶這樣的情況出現。
即便是這樣,聶江現在一年的代言合同都能有多達五百多萬,這個數字已經快趕上郝大炮在02年世界杯期間一年六百多萬的廣告收入了。
除了聶江之外,不管是高林,吳磊,馮曉庭還是張升帶出來的林峰,倪凱等人氣球員每年在廣告上的收入都不少,百萬以上的純收入還是毫無疑問的。
可以說中國足球之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