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洪歪歪斜斜的到在血泊之中。
景福宮正殿前的廣場之上,彌漫著一股悲涼的氣氛。仿佛有某種火種、情緒在醞釀。
但是
在張昭面前談復國,那是關公面前耍大刀!歷史,是要講歷史唯物主義的!
張昭看了看金善洪的尸體,吩咐道“厚葬他。”
于參謀滿臉的不痛快。這孫賊臨死前還在鼓動人心,試圖反抗大明呢。正準備進言。張昭輕輕的擺擺手。
這是一種必要的尊重。
金善洪是朝鮮王國的英雄,但卻是他的敵人。正所謂,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在一個國家在快要滅亡之時,總會有一批人杰公站出來。像北宋末年出了韓世忠,岳武穆,李剛等人。南宋末年有不通軍事,但正氣耀千古的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比如,明末之時,涌現出一個個宛若開了掛一樣居然懂軍事的文官,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等等。一個個捐軀赴國難。
張昭作為大明的統帥,對英雄要尊重。這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歷史的尊重!
當然,該做的事要做。
他根本不怕金善洪的威脅。一個國家的滅亡,不是金善洪這樣區區幾個人杰可以改變的!兩宋滅了,大明最后也滅了。這里面所蘊含的是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道理。
所謂天下大勢,最本質的就是軍事、政治、科技等國力的直接體現。所以,放長時間來看,決定歷史走勢的就是人民群眾!因為制造、生產就是他們。這些人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國力。
那么,以大明此時的國力,會畏懼區區朝鮮王國的復國力量?扯淡吧!
當然,歷史唯物主義里面還有一個論斷。歷史的走勢,也會由歷史人物來決定。說的更直白點,偉人可以改變歷史!
譬如拿破侖之于法蘭西,譬如斯大林之于蘇聯,譬如主席。
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朝鮮王國的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偉人。日后抵抗倭寇入侵,靠的是大明名將李如松。還有戚家軍最后的輝煌。
所以,金善洪說什么朝鮮王國終究會復國,這真的是想多了。大明吃到肚子里的肥肉怎么可能還會吐出來?
如何吞并,種種手段,他會不知道?做夢去吧你!
…
…
金善洪既死,朝鮮王國的文官武將們無人再出聲。
張昭帶著兵馬進入到景福宮正殿中,開始接手處理朝鮮王國的政局。
首先是廢除楊原君李憘繼承朝鮮國王的提議。并命龍驤衛副將,新任的都管姜恩哲入后宮殺掉“冒牌”的慈順大妃。
其次,張昭擬任命朝鮮城總,也就是燕山君的爹,李娎尚存年齡最長的兒子、時年二十五歲的完原君李??為朝鮮國王。
這其中的道理是非常光明正大的王位繼承法,遵循的是儒家的排序。首先是嫡長子,嫡子,繼而是庶長子,再按年齡排。
晉城大君之所以被朝鮮王國的大臣視為王位的繼承人,因為他是嫡子啊!他是慈順大妃的兒子。
新王黨和地方派立時年13歲的楊原君李憘為王,打的是“立賢”的旗號。
這在張昭的這個理由面前自然是不堪一擊。這兩派聯合起來立幼主本也沒安什么好心。
張昭的這個決定令朝鮮王國上下非常的詫異。同時也有些異樣的欽佩感。
但其實暗地的邏輯很簡單假設身體本就不好的完君李??拒絕配合大明,那就不好意思,你可以病死了。后面還有一堆王位繼承人等著的呢!
最后,張昭宣布不滅朝鮮王國李氏國祚。他將奏明大明天子,將朝鮮王國李氏的封國遷移至爪哇島。
距離大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