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巡撫王承裕由沈陽前往丹東,其主要目的并非是巡視領地。而是基于當前行政區劃的改變。
朝鮮王國的平安道目前劃歸遼東布政司,平壤府在其中(和之前的方案有調整)。咸鏡道劃歸渤海布政司。
剩下的朝鮮布政司還剩六個道。之后全部要改為府、縣制度。
王承裕前來丹東,亦是要和即將動身,啟程前往漢城任職的朝鮮總督王陽明見面。
…
…
平壤府是朝鮮王國的重鎮。王守仁自去年十月底攻下這座重鎮就一直呆在這里。
至此差不多有四個月的時間。
他這段時間非常清閑,也就是處理下平壤城的政務,剩余時間都在讀書。
十一月份時是等張昭在漢城出結果。等完成兼并朝鮮王國,他被張昭表奏為朝鮮總督,又需要等朝廷決策。政務,他其實管得不多。都是交給下屬。
此時,朝鮮王國的官員們都還在位,還在干活。而到開春之后,大明的官吏則是紛紛抵達。他更有空閑時間。
丹東城的建設,目前都是新軍營的后勤官員方儲在負責協調,興建起遼東自金州之外的另一座港口城市。
城內,官衙之后的庭院里,王陽明在竹林前徐徐的踱步。他早年曾經有學習程朱理學格物致知,對著竹子格的故事。因而,他在平壤城中住這幾個月,對這片竹林特別喜歡。
這些天,他一直在讀書。倒不是讀四書五經。他是響當當的兩榜進士,而且名次在二甲前列。若非是父親在翰林院任職,他也不會進六部當“觀政進士”,而是會直接進翰林院當翰林。
或許,這樣他的人生又是另外一條路。當然,他其實并不在乎未來是否能當宰輔,位極人臣。他的興趣在“經學”,在軍事。
他這些天讀的書,都是張昭在鳳凰城見他時,給他帶來的京中各種報紙、雜志。上面的文章基本就是大明最新的學術動態。
譬如:張昭所創辦的京師大學。其名下就有兩本雜志,一個月一期,在各縣城的郵局接受天下士民的訂閱。分別叫做:《經濟》、《數學》。
這基本就是對著儒學,特別是程朱理學的缺點窮追猛打。
儒學有一個很核心的思想,叫做“重農抑商”。歷代王朝都是這么干的。先秦時期的法學集大成者韓非子更是點名“商人”為五蠹之一,危害社會,危害國家。
但是,京師大學的一些學者提出了新的理論。如果只是運輸商人、二道販子,這確實是不必提倡的,要課以重稅。比如:當下最賺錢的生意:海貿。但是制造業卻可以增加社會商品,帶來就業,稅收,造福百姓。
這些學者以紡織、鋼鐵產業、酒業來舉例,得到一批人的擁護。
而如今大明在張昭的影響之下,確確實實正在走這條路。叫做:無農不穩,無商不富。正在大力的發展手工業,并提出要以機器來代替人力,提高社會生產率,創造出更多的財富。
這一整套的理論嚴重的沖擊著自兩漢以來奠定霸主地位的儒學體系。
滿朝諸公因為國家的財政問題都很務實的選擇支持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征收商稅,來彌補虧空,同時逐步的減輕農民的負擔。這里沒有用百姓。
因為百姓現在被細分為很多種:手工業者,工人,農民,小商人等等。現在講“與民爭利”,大部分讀報紙的人都會想一想,這個“民”到底指的那些人!
如果說《經濟》的理論,是非常務實的,且極大的沖擊著儒學的體系,促使士林大儒們深思,想要為圣人補全這一塊理論。
那么《數學》則是把程朱理學沖擊的七零八落,其影響力更甚。
經濟學,比較是一個理論性的學說,誰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沒有一定之標準。驗證起來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