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從宮中搬了出來,與陳嫻一家一起居住。緊張的局勢加上陳姝姐妹已然大成的武功,令她們并沒有受到多少阻礙。李肅亦是巴不得她們能夠在自己眼前消失,于是國內內亂鬧得一團糟,這兩人的糾葛反而暫時告一段落了。
“那怡王呢?他那個時候如何了?”
“所以說這個李靜,雖有幾分小聰明,于朝堂后宮的陰謀算計挺在行,究竟缺了些成大事者的擔當與氣魄。”陳姝道,“他當時的那塊封地在西邊,不算大,但勝在偏安易守,按說內亂時,這種略有底子又容易守住的地方妥善經營就是資本,誰知他就怯了,叛軍還未兵臨城下,百姓都在摩拳擦掌要守衛家園,他倒好,在地方太守問他是否暫避時就坡下驢的撤走了。”
“之前在定雁城見就覺得他雖狠戾,于關鍵大事上卻是紙糊的老虎,這么一看果然不虛。”我笑道,“畢竟嬤嬤您也說李靜所受的培養并不算好,叫一個明明走富貴閑人路子的去抗擊叛軍,會怕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富貴閑人?他若真只想當個富貴閑人,他娘君清漣也不用為他死了。”陳姝冷笑道,“既沒多杰出的政績傍身又不見得多得民心,還留下了些趁內亂結黨的尾巴叫李建察覺到,他這個怡王當的怕是沒帶腦子。”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總之,當李靜在國難當頭時干的事居然沒一件靠譜的時候,終于有人開始拿清美人的西梁血統說事了,怡王也因為一半的西梁血脈,被人以“結黨”和“怯戰”的罪名參了好幾本。
李建在帝王里也算得上是仁義有人情味的那種了,對他的王爺兄弟們一直不錯,兄友弟恭其樂融融,但李靜與他的兄弟情卻的確只能說流于表面,面子上彼此過得去罷了。
不過做表面兄弟也不代表他想殺弟,況且華國當時的局勢也讓他沒什么心力去思考殺怡王所造成的倫理和感情困擾,一切要以大局為重。因此以李靜在大臣和民間的風評,即使李建真的向怡王下手,只怕也不會留下什么罵名。
而就在李靜被看管在怡王府里出不去門,且或許他的皇兄再查下去,他的罪名就可以被賜死的時候,消失了許久的清美人又回到了華國皇宮內。
就在所有人都覺得,這個沒有喪命于內亂的女人一定是舍不得兒子才會回來,但她的身份和勢力是決計無法改變什么的時候,后面發生的事情著實令那些上奏折要求嚴懲“西梁余孽”的大臣大跌眼鏡。
首先是李建不動聲色地停止了追查李靜的罪責,而主要的調查官員們都三緘其口,將案子當做燙手山芋丟了出去;
其次民間出現了不少傳言,端王李肅的府內神不知鬼不覺的多了位清瀾夫人,且這位夫人還育有一個三歲的女兒,而原先跟在清美人身邊的兩位陳女官也被人目睹出入端王府。
百姓都道,昔日端王迎娶正妃時,曾當眾發誓此生定與王妃一生一世一雙人,這番舉動當時可謂是震動天下,一時間端王妃蘇映雪成了閨閣女子爭相羨慕的對象,沒成想幾年功夫就多了位清瀾夫人,而且連孩子都有了,實在叫人嗟嘆。
行醫問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