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日積攢的怒氣到了一個臨界點,李世民終于在滿堂群臣面前,展示出了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帝王一怒,臣伏四海!
那些原本準備奮起直諫的言官,忍不住蜷縮了一下脖子,紛紛后退了一些,站在人群中再不敢開口。
不論民間百姓還是朝堂官員,人總是要有高低之分的,老大既然發話了,若不想被吊起來抽死,最好的辦法就是少說話。
太極殿內,表情最輕松的當數李世民和那些天策府的武將們,另外早已知曉‘結局’的李葉也同樣臉色淡然。
大臣們面面相覷,半數人神情頗為猶豫,卻見并無一人敢率先站出反駁尉遲恭的,縱有人有此想法,也不敢稍有異動。
朝臣們不是無敵的,他們也戴著無形的沉重的桎梏,那就是天子。
見滿殿大臣無一人再出言求和,李世民的神情終于緩和下來,眼中帶著冷笑。
站起身,李世民朝殿內群臣一撇,口中淡淡道“既已無人疑議,那么,即日起卓令尚書省起草戰前檄文,眾卿家退下吧……”
…………
…………
臨近年關,長安城里的血腥氣卻日益凝重起來,連街上來往的販夫走卒都知道,大唐要開戰了,而且還是一場很難打贏的硬仗。
李世民辦事效率很快,當天下午,由尚書省、中書省聯合六部文書頒檄文昭告天下,大唐決定于五日后,臘月十八,遣河南道、河北道、劍南道共計十萬大軍奔赴太原,迎戰東突厥!
就在這五日里,京師又傳出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原來定襄刺史崔皓,在罷黜返鄉的途中被賊人暗害,身中一十七刀而亡了,刀刀斃命,手段極其殘忍!
京兆府嚇壞了,急忙命不良人和仵作嚴查,卻發現根本沒有太特別的原因,而那些暗殺崔皓的刺客也如同人間蒸發一般,根本毫無蹤跡可尋。
消息傳出去,滿朝大臣將信將疑,議論紛紛。
京兆府情知事關重大,不敢稍有隱瞞,將查案的經過和細節,人證物證等等一應呈報朝廷,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都驚動了,此案查了又查,卻偏偏沒發現任何貓膩,只好不甘不愿地結案。
事實真相如何,世上兩個人最清楚,一是李勣,二是李葉。
暗殺崔皓的命令是李世民下的,李勣負責分配任務,李葉負責執行。
至于事后清理痕跡,留下誤導案件方向的線索等等善后事宜,官府里的高手自然能做得天衣無縫。
李葉成了這次事件唯一的參與者,他參與得很冷靜,不止冷靜,簡直冷血。
如果說魏徵事件必須要死一個人的話,此人非崔皓莫屬。
若非他監管不力,甚至想借著魏徵查貪腐一事排除異己,怎會鬧出如此大事?他不死誰死?
老實說,那天如果李世民不下令,相信崔皓身后的那些朝中大鱷也會也會親動手將其動手除之。
這件事情牽連的人已經夠多了,而崔皓就是這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他若不死,很多人都不會安心的。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想借崔皓之死,來警告那些朝中‘別有用心’之人。
離出征的日子愈發的近了,李世民穿著龍袍,盤著腿坐在甘露殿暖閣的炕上,雖然坐相很隨意,但皇帝威儀卻仍舊不容輕待,他正聚睛會神地批閱著尚書省呈遞來的奏疏。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文官恭立他身旁,偶爾小心地伸出手指,為李世民輕聲解釋每份奏疏上所述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如何處置的建議等等。
開戰一時爽,但戰爭的代價卻是巨大的。
此番迎戰東突厥,所耗兵力前后加起來以達近二十萬之多,但李世民卻仍舊沒有必勝的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