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的特點,一般的老師講課都是想把自己的觀點傳授給學生,避免不了有點填鴨式的,而你講課是一種藝術式的,誘導式的,特別是當你講到詩詞的意境的時候,把他和繪畫做一個比較和園林做一個聯系和我們的自然山水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詩詞被你給攪和了,不僅有大自然的美麗,還有詩詞本身意境的關系我們的詩詞和其他的文學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中國意境。”
我聽了她的這篇議論,心里也是一番感慨,情不自禁的說,“張老師,你是學外語的,對于外國人,我們和他們介紹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的時候,有一個最大的要點,你一定要給他們講清楚,講出這一點,就一下子抓到了我們中華文明的精髓,也一下子就抓住了外國人的眼球和他們最關心的一點,那就是我們中國文明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國意境,用什么來解釋中國意境的?你可以從詩詞書法講中國的意境,也可以從中國的園林出發講中國意見,還可以從中國的書法繪畫中,特別是中國的山水畫中,講中國的意境,總之,中國的文化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意境。”
張麗麗聽的目瞪口呆了,好奇的問,“你都是什么時間研究這些東西的呢?中國意境要讓你說在傳統文化中所有的中國藝術中都存在中國意境嗎?”
我沒法跟他解釋清楚,只能說我自己的經歷了,“我的家鄉在蘇州,從小就穿梭于中國的古典園林中,我們的園林和中國的山水畫是出自同一個文脈,他們很多的理論都是一樣的,所以中國意境是中國園林區別于國外園林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在我學習詩詞和創作詩詞的過程中,慢慢的體會到中國意境,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一個顯著特點,也可以說是我們文學創作的靈魂,如果掌握不好這一點的話,你寫的東西你創作的藝術都會失去中國元素,不會具備中國特點的。這是我骨子里的東西,是埋藏在我血脈里的基因,這種基因應該叫做文化基因,這是古老的中國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而且會永遠的傳承下去。”
張麗麗很長時間都沒有說話,她可能是在消化我說的東西,“江老師,我聽你這么一說,我就明白了,我們說的中國傳統的中國元素,散落在民間的各種藝術當中,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現象,而我們中國文化藝術的精髓在于對中國意境的理解和運用,這和我們的文脈傳承是有關系的,而且是有很大關系的,將來一旦我有和外國人交流中國文化的時候,我一定把中國意境和中國元素的關系和他們講清楚,只是零零碎碎的用一些中國元素,不能成為中國文化,只有具有了中國意境的文化才能夠成為是中國文化。因為這些文化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精髓,有自己的文脈,有自己的傳承。”
在我們兩個人之間討論中國意境和中國文化,其實發表的見解都是很膚淺的,以我們兩個的學識和閱歷以及年齡,都不足以從宏觀上總體上評價中國文化與中國意見,對于中國意境是中國文化,中國文脈的靈魂,也是我們一家之言,只是個人的理解,就我個人而言,對儒家文化,中國文化和上下五千年的理解,特別是對中國文學創作現象古詩詞的理解,能夠得到這樣的結論應該也是獨到的見解了。
對于研究我們的文化現象和我們的文化傳承來說,抓住中國意境這個線索,可以把藝術文學和歷史串聯起來,這是一條很好的,很有價值的研究線索,如果有人順著這個線索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的話,一定會得到更深邃的結論,我們現在天天在說文化自信,但是研究的大多都是一些文化現象,對于中國意境的探討,很早就有人進行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中國易經的探討,以此為例探討的很深入,這是一個國學大家,他善于從思想的深度去挖掘文化,可惜過早的離開了其他一些國學大師們,除了對我們經典的國學著作進行研究以外,也很少在宏觀上對這些文化精髓進行整理,對中國儒家思想的研究,比對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