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報答自己的母親,報答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這應該是海外學子們最終的目標,這樣的選擇不但符合道德標準,也是普世的價值,而且這條路看起來也是輝煌的,有在國外取得這樣好的成就,就有在科學領域奠定起來的基礎,回國以后受到高度重視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對自己國家的了解,對周邊環境的了解,對科研設備的了解,對當時體制的了解,都不能不讓王玲子有所顧忌,一個剛剛從國外取得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怎么可能拿到頂尖的科研項目呢?即使能夠拿到,哪里有巨額的資金支撐呢?有了錢能有一個這樣默契的團隊嗎?在科研創新的道路上,從來都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一定是一個團體或者是一個團隊,經過艱苦努力,不懈追求的結果。
倘若一切條件都具備了,就是磨合一個科研團隊,也是需要多少時間的,這么長的時間在這個領域競爭,這樣激烈的情況下,將永遠跟在別人后面爬行,這是讓一個年輕的科研人員永遠都接受不了的,如果在國內還是那樣,默默無聞也就罷了,現在自己已經身處在這個崗位上了,距離科學的高峰就差那么一點點,難道就是為了世俗的偏見而放棄這大好的事業嗎?難道就為了兒女情長而放棄了攀登科學高峰的偉大理想嗎?
兩種思潮,兩種人生觀,在方玲子的腦海里一直在糾結,甚至有時候是針鋒相對,選擇的煩惱讓她寢食不安,這個時候方建軍來到了她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