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或者身首異處。
做臣子做到這一份上,皇帝自然是不高興。
即便是事情緊急,好歹那些通風報訊之人提到一些啊。
“老臣惶恐,實在是時間緊迫,怕稟告陛下后再等待下一步命令已經來不及,只好擅作主張,先解決掉那些謀反之人,再向您請罪!”
說完,張惟賢緊緊磕在地上,不再動彈。
方從哲看看他,再看看泰昌,在后者的注視下,緩緩的搖搖頭。
泰昌無聲的做了個嘆氣的動作,繼續道,“起來吧,你雖然有錯,但是做事也是為江山社稷。此事就到此為止,朕不再追究。”
能得到如此結果,張惟賢也是有些錯愕,看來這個皇帝確實比他爹要好說話的多啊。
不過,片刻之后,泰昌繼續說道,“以后京營的事情,英國公一點也就不要插手了,再出類似的事情,劉老將軍那里不好交代。”
不好交代?
那不過是借口罷了,實際上是雙方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
英國公保留著這個消息,一直不說,到了攻城的時候才來救援,很明顯是在坐山觀虎斗,或者是在待價而沽。
如果他真的想要救駕,只需要在起兵之前將之攔截在半路上就能辦到,何許要等到人們趕到城下?
那種情況下,也不用冒險將人馬放進甕城來清理!
當時人們已經做好準備,如果能在甕城結束戰斗,讓叛軍們繳械,就將他們發配去遼東。
如果不能將其壓服,那么只有采用另外一個方案,就是用迅雷彈,將叛軍們徹底消滅!
對于張惟賢的想法,方從哲心知肚明。
這廝就是待價而沽,最后發現基本上沒有可能,所以他最后才決定站在朝廷這一邊,而不是福王那里。
張惟賢的選擇是正確的么?
很難說,但卻是最穩的選擇。
誠然,按照福王的許諾,如果成功的話,很有可能是大明第一個世襲的異姓王。
但是風險也大,只要失敗,英國公的封號將被徹底取消。
傳承兩百多年的英國公,就要在他這一任上消失,那樣付出的代價太大。
事實上,只要穩住不作妖,英國公一脈將會一直流傳下去,畢竟是大明世襲罔替的國公。
事情的處理方式,基本達到張惟賢的預料。
明知道是造反的行為,他卻沒有上報,雖然是平叛有功,但是仍舊逃不出懲罰。
現在泰昌嘴上說的處罰,其實真的算不上處罰。
兵權此前幾乎已經交出去,所以實際上并沒有失去多少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