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情要質問你!”
質問???
聽著語氣,似乎是有什么地方得罪這家伙啊……
但是,方書安也想不起來,自己跟他有什么樣的過節?
畢懋康看著他迷糊,也不廢話,直接甩出一本書擺在面前。
封面赫然幾個大字:掃盲教材!
原來如此……
方書安總算是有些明白,為何會找他。
“這本書可是你所編寫?”畢懋康的語氣變得十分低沉卻。
“正是在下。”
“是你,那就好了,來,今日你給我說,為何把字變成那些簡便又難看的東西?”
掃盲教材由于他的目的性,所以方書安除了放進去拼音以外,還講不少簡體字也放進去。
在書寫時代,有簡化字對于文盲認識問題和學習,實在是太重要,加上更加有效率的字母,他們只要是想學,就很難學不會!
“畢大人,我這本教材的意義。并非是要和個大學問家的書籍相提并論,只是要讓他們掌握必須的文字,而不是作為一個個文盲,想要送個信都難……”
徐光啟和畢懋康都是科學先驅,但是啊,他們不會明白,方書安為何會有如此大的掃盲培訓?
話說到這里,方書安的思維飄了出去,他總是很容易想到共和國往事,偏生,里邊有不少東西,恰好就能按照共和國的思路走。
比如說,將大量人口利用起來。
想要利用,必須要有過基礎的文化教育,當年,共和國成立之初,教育部便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當時提出要“開始進行全國規模的識字運動。”
于是乎,從那時候開始,持續50年的掃盲教育開始。
當時,全國各地辦起識字班,拉丁字母組成的漢語拼音,幫助初學者正確發音,漢字的簡體化方便書寫。
大量不識字的農民,第一次掌握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漢字!”
隨后,召開的最高國務會議提出,要在12年內普及小學義務教育,后來又開始實施包括中小學階段在內的九年義務教育,新世紀以后,又進一步免除學費雜費。
可以說,整個共和國的發跡史,就是受教育人群井噴的一個重大原因。
在高峰期,數十萬座中小學校,近1000萬名中小學教師,遍布從城市到鄉村、從沿海到邊疆的廣袤國土。所有適齡兒童必須入學,一個也不能少。
到后來,種花家高校在校生高達3700萬,比許多國家的總人口都多,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如此大規模的高等教育,儲備了大量高端人才,和高技能產業工人,人口紅利又升級為人才紅利。
受過教育的人們,崇尚科學,崇尚知識、崇尚科技創新,讓華夏大地可以在互聯網、移動通信等人力資本需求高、研發周期短的新興產業上,實現彎道超車。
如果沒有受過教育,只有人口,那可不是什么紅利,是累贅。比如阿三,被自己的議員稱之為,只有兩億人口,剩下全是兩腳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