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靠你說的這些簡化字,真的能讓不識字的人,迅速認識漢字?”
畢懋康說是來責問,只是因為他看不懂,還以為方書安是在瞎胡鬧。
現在看來,人家是有真才實學!
“那么,從小教就是,為何要對那些成年人掃盲?”
方書安醞釀了一番,還是沒有將心里的話說出來。
在他的眼里,決定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根本的就是工業化水平。只要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國家就一定在不斷進步!
只要工業化水平能夠不斷提高,必要的代價都是值得!
畢竟,他穿越而來,是一個堅定地道的工業黨。想要在現有大明的體系下,一手爛牌要建工業體系,不可能等到那些小孩子們長大。
從無到有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并且不斷的進行產業升級有多么艱難。
在漸漸開啟工業化的時代,早早發展,成為門類齊全的現代制造業,需要的時間要很久,對于華夏來說,實在是太重要!
只有讓朝野都接受工業化的這種理念,才能讓種花家避免曾經軌跡上的歷史重演!
當然,工業化只是條件的一部分,還有其他因素在內。
好在,畢懋康和徐光啟都不是堅定的程朱理學道統,這些話還能跟他們說……
“畢大人,我給您講述下,我曾經做過的一個夢,夢里啊,我大明最終被建奴攻破……”
方書安將原本的歷史軌跡,用夢境為借口,闡述出來……
在他的嘴里,建州部在多爾袞帶領下南下……
滿、蒙、漢八旗主力和投降的明三順王部隊,總共有十余萬人。
在山海關又招降吳三桂“關寧鐵騎”,總人數達到二十萬左右。
看上去很多,其實不然。
本質上是玉龍混雜的雜牌軍,主力不過是八旗的幾萬人。
入關的時候,總共也就三百余牛錄。
人口總共幾十萬的民族,成年男性不過十余萬,動員處數萬軍隊,已經是極限中的極限。
至于那些蒙古八旗,不過是此前從蒙古草原逃過去或者在歷次作戰當中投降的蒙古人,根本不是當時蒙古草原的主力軍。
而那些所謂的漢八旗,更加不值一提,主要來源是建奴屢次犯邊擄走的漢人以及占領土地上的百姓。
算起來,蒙古八旗的戰斗力稀松平常,根本不是明初朵顏三衛的狀態。
至于漢八旗,則更差,更多時候是兩支軍隊跟子啊八旗后面打順風仗。
相比較而言,三順王的部隊都是東江鎮的士兵,東江鎮的士兵都是遼民,因為建奴在遼東幾次野蠻屠殺,與其仇深似海,本來屬于最堅定的反抗軍隊。
但是,統治者一系列讓人難以明白的決策,幾乎就官逼民反,讓他們投降。
怎么看都是一支雜牌軍,數量還沒有當年前秦苻堅南下時候多。
而且,真正有戰斗力的就是滿八旗那幾萬人。
雖說那些人常年東征西討,驍勇善戰。但是擋不住數量少啊,根本就沒有持久戰的戰爭潛力。
換句話說,都不需要苻堅那樣的大敗,只要稍微有過幾次重大損失,就是土崩外界的局面!
但是啊,就是這樣的一直軍隊,還敢于想大明一個龐然大物發動進攻。
彼時,雖然天災不斷,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算起來也有兩億人口。
多爾袞入關時,北有李自成大順軍,麾下號稱軍隊百萬,南有南明政權,麾下軍隊也超過百萬。
哪怕是個三歲孩子,也能看出來,兩個政權無論是人口、資源還是戰爭潛力都完全碾壓。
但是啊,歷史就是這樣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