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不確定性。
多爾袞入關之后,勢若破竹,先滅大順,再滅南明。
旌旗所指,無論是大順農民軍,還是南明軍隊。
俱是望風而逃!
短短幾年時間,竟然就完成統一華夏的大業。
要知道,哪怕是最能做夢的人,都不敢編這樣一個故事!
冷兵器時代,幾十萬人口的部落吞并一個2億人口的大國!
可以說不是能用奇跡能形容的事情,只能說是神跡!更不是用蛇吞象就能形容,因為在大明面前,八旗連蛇都不算。
為何會有此種神跡?
歸根到底,逃不出一條,明末漢人社會缺乏凝聚力!
缺乏凝聚力,人再多也都是烏合之眾,不過是一盤散沙。
國與國的競爭,拼的永遠是力量,凝聚的力量。
凝聚力源于何處?
在華夏歷史上,不是沒有動蕩分裂時期,但是統一穩定的時間遠遠高于前者。
分裂不得人心,統一才是大勢所趨!
東亞大陸的歷史規律與歐洲大陸有本質區別。
在歐洲,分裂才是主流,統一短暫且不得人心。
為何兩個大陸有如此巨大的區別?
這還要歸功于當年的始皇帝,他一統文字,讓不同地域的文化融為一體,構建完整的華夏文明。
畢竟華夏疆域遼闊,個別地區甚至是十里不同音,更不要說相隔更遠的地方,那口音差別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但是啊,不管發音如何,書寫的內容是一致的。
伴隨著歷史的發展,書同文就是同種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
中華大地并非是普通的民族認同,而是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帶來族群認同,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華夏一份子,所以也就有江山一統的民心所向。
同樣因為文化認同帶來的向心力,所以華夏文明很難被異族亡滅。
在華夏歷史上,漢人王朝被異族滅亡,不是因為異族強大,而是異族得到漢人精英的支持,這批漢人精英充當覆滅漢人王朝的主要力量。
蒙古伐宋,主力就是北方的漢軍,在崖山滅宋的蒙古軍統帥就是漢人張弘范。
滿清伐明,主力還是投降的明軍。
在南方主持伐明統帥就是明降臣洪承疇,麾下的清軍主力就是明朝的降軍。
在昆明勒死明末永歷的就是原關寧軍首領吳三桂。
要是沒有這些帶路黨,憑借著千萬華夏兒女,怎么可能會滅國?
為何一個族群認同很高的華夏文明會盛產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