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又沒有出路,到今年秋天如果還不想辦法,冬天就有人要餓死。”
冬天一年比一年冷,方書安是知道的。草原上每年都會凍死很多牛羊,往年喀爾喀和科爾沁也不例外。
自從他們和大明的貿易順暢以后,每年只留下第二年繁殖的牛羊即可,那樣就能很好的集中做保暖工作。吃食有買來糧食以及牛肉干、壓縮餅、罐頭,所以過冬不再和過去一樣難熬。
兀良哈沒有這樣的條件,他們只能按照原來的方法,可惜他們沒有糧食儲備,沒有其他的食物,牛羊也沒有出處,只能按照此前的模式。
如此條件下,遭遇白災,便是致命打擊。
“你說他們攻擊西邊也就算了,為何還要派人燒毀棉花?”李盡忠問道。
“你怎么知道那是兀良哈人做的,或許是其他人。他們現在對西邊用兵,又要燒毀棉花,那豈不是明著挑釁?”方書安回到。
“怎么說,按照你的意思有人在里邊搗鬼?”李盡忠有些遲疑。
“我看,很有可能,這是逼著我們跟兀良哈作對!”
方書安很是懷疑,往西用兵,誰有這樣的訴求?
說完,兩個都陷入思考當中,這樣做的話。背后那些人有什么好處?
兩人思考的時候,孫傳庭來了,彼此交流信息后,他開口說,“兀良哈并非是真的兀良哈。”
原來,現在的兀良哈,雖然還是那個名字,但其實跟原來的有區別。
其實,更像是一個鳩占鵲巢或者說是占別人名字的故事。
原來的兀良哈,現在有個更加響亮的名字,叫做朵顏三衛!
他們在草原幾經遷徙,在明初時候,已經和大明關系密切。
當年幫著成祖不少忙,早就成為大明眾多藩屬的一部分。
現在的兀良哈是厄魯特蒙古自稱而已,他們南下占據兀良哈的土地,別人傳來傳去,他們也就這么稱呼自己。
在很多人眼里,兀良哈要有名的多。
孫傳庭不說還好,說完兩個人更郁悶了,那他們到底為的是什么?
“今日,已經正式收到吐魯番國王的國書,正式請求大明出兵!”孫傳庭主要帶來的是這個消息。
吐魯番王國和大明的關系,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
洪武年間,大明出兵到嘉峪關西,設立哈密衛,永樂年間,哈密衛仍舊是大明邊陲。
但是到了成化年間,情況就有所變化。
哈密衛幾乎成為來往爭奪的重點,再往后,干脆退守嘉峪關,西邊沒了駐軍。
在這個過程中,吐魯番王最開始臣服,后來爭奪哈密衛,最終控制,成為了嘉峪關西邊的老大。
幾次和大明征戰以后,漸漸進入對峙狀態,不過基本也是以經濟制裁為主,很少動刀兵。
也就是到了隆慶年間,情況有所緩和。
雙方互市又熱鬧起來,到了現在,甚至想到求助。
這不是,遇見蒙古的攻擊,開始請求大明出兵!
換做以前,火中取栗自己沒有半分好處的事情,內閣肯定不干。
但是這些人在西北作戰還不算,犯邊之余,還有人將京城的棉花燒掉,這樣的行為,可真是作死。
如此大背景之下,或許能讓內閣有些想法,但是想要出兵,依然不夠。
“南邊那里,可有什么反應?”
南邊說的是吐魯番王國南邊的葉爾羌,兩國也是并不太平,但是面對草原或者高原上的敵人時,他們自成一體。
“葉爾羌沒有任何言語,還不清楚他們會如何。”
葉爾羌和吐魯番也是打來打去,互有攻守,如今蒙古進軍吐魯番,卻沒有葉爾羌的事情,本來就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