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屯田,是泰昌的基本國策。
大明腹地能開墾的地方不多,為將來計,他們要大規模的發展,只有從西北或者是東北這樣的地方謀求發展。
孫承宗到了東北以后,鑒于當時熊廷弼的速度過快,便選擇降速,開始建立有效的統治。
雖然當時沒有十分嚴重的問題,但是還是有風險在其中。
比如說駐軍過分稀釋,很多地方上百里都看不見一個士兵,那樣遭遇外敵的時候,土地丟失的很快。
或者即使人家趁著秋收時候,來一次搶劫,都會讓一年的辛苦白白浪費。
那樣的事情,謹小慎微的孫承宗不允許出現。
為此,明軍向北推進的速度算是降下來。
但是,畢竟他們只是降速,并不是放棄,下邊的百姓早就意識到屯田的好處。
即使上邊催著他們往北的速度慢下來,但是已經習慣的百姓們,還在主動往北!
只要是他們入手的早,畫地占好地盤,精心耕作之下,就能成為流傳下去的農田。
這樣的機會在面前,沒有幾個人會放棄。
所以,一副奇特的畫面出現了,那些早早的遼東開始屯田的人們,紛紛選擇出擊,將家里的老婆孩子留下,成群的去北邊開荒。
等到農田到手之后,再琢磨著如何分配。
這樣一來,他們就專門成立了互助小組。
可以說是類似于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原型。
孫承宗最早聽到這樣的消息,認為他們是在占據土地,那樣雖然名義上農田數量增加,但是在看顧不到的情況下,產量肯定會下降,那不是他們想看到的情況。
這是孫承宗面臨的一個問題,是不是支持那些農戶組成的互助小組。
第二個問題則是,黃臺吉終于要全面投降!
此前雖然建奴早早表示投降,但是黃臺吉則一直在跟明軍捉迷藏。
追擊他們的大軍,這幾年時間,行軍距離可以說有幾萬里。
黃臺吉的屬下,越來越少,越打越是膽小。
剛開始還有很多人支援,但是隨著明軍的統治力度加強,其他人支援的力度越來越小。
后邊生活條件上升以后,對黃臺吉的支援就更小。
不是同宗同族之人,對黃臺吉為首的那些人,根本就沒有任何好感。
以前大家都窮,或許黃臺吉以及手下憑借他們的舌頭還能忽悠眾人。
現在和明軍走的近的那些人,越來越好,而和黃太吉一起的殘兵,幾乎都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茍活。
兩相比較之下,說都不用說,人們都知道該如何選擇。
既然是黃臺吉真心要投降,孫承宗倒是將自己的想法寫成折子。
現在基本上算是徹底征服遼東,黃臺吉投降以后,東北再也沒有像樣的對手。
其他部族,不管是科爾沁還是海西女真,被明軍摧枯拉朽以及日常剿滅黃臺吉殘兵的勢頭下,已經不敢有任何想法,現在都在老老實實的掙錢。
現在不管是探險隊還是去開荒的百姓,已經到了外興安嶺再往北的話,天氣過于嚴寒,冬天的時間太久,他們無法完成糧食收割,冬天就又會來臨。
所以,現在的條件,基本上已經是屯田的極限。
孫承宗建議,屯田開荒的事情到此為止,接下來就是不斷消化并且完善的事情。
除此之外,他還建議,不能將建州部剩余的人還和原來一樣聚集的留在東北,至少也要讓他們分散。
根據不同的情報來源,從外興安嶺向北,那里還有廣闊的空間。
建議朝廷令女真人編成探險隊以及采伐隊,在高額獎勵下,令他們北出探險砍伐。
孫承宗的幾條建議,每一個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是經過深思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