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的結果。
朱由校牢牢記著泰昌的話,如果他還沒有足夠的水平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去聽一聽內閣的意見。
內閣和六部主官,或許不是當下最聰明的那些人。
但是他們討論出來的事情,基本不會是最差的選擇。
孫承宗是鐵桿東林黨人,不過他和其他人也不一樣,從來不是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所以其他人對他的意見都很尊重。
“熊大人,你此前在遼東,覺得怎樣?”
朱由校既然授權內閣討論,老方就先從熊廷弼開始,讓他介紹一些東北的具體情況,至少要保證孫承宗說的都是事情,沒有什么額外演義的東西。
“閣老,孫大人所言不虛,我們此前就派人去試探過,過了三江口再往北,也會有一些上好的黑土地。但是問題就像是孫大人所言,那里天氣過于寒冷,如果種下的東西,不能在大雪之前收割,都將會是白忙一場。”
明末,小冰河時期。
不是后世新世紀能比,在新世紀時候,耕種的地帶要靠北的多
對于這一點,方書安也算是清楚,孫承宗和熊廷弼說的都是事實。
沒有辦法,在農耕文明為主的前提下,基本上三江口北邊的黑土地,已經是耕作的極限。再要往北,就需要進行篩選,選擇耐寒品種或者是快熟品種。
而對于現在農學研究基本為零的大明來說,那十分不現實。
“至于農民互助小組的事情,我倒覺得那是不錯的辦法?!毙旃鈫⑻岢鲎约旱囊庖?。
“東北人煙稀少,想要像內地一樣,每家每戶自主耕種,人手不夠。他們報團取暖,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此一來,我們甚至可以允許那些農田是集體所有。等到一兩代人之后,如果人口增加,家庭為組織能負擔耕種的時候,再選擇像原來一樣,那也是不錯的辦法。”
對于農業合作護互助,徐光啟也保持肯定的態度。
此前他在下邊考察的時候,很多原始的作坊就是這樣,幾家在一起生產,各自算好股份,平常計算好工時,最后結算工錢。
靠著幾個家庭就解決了生產的問題,并且還都有收入,那真是十分有用的辦法。
前兩個問題,都比較容易解決。只有最后一個,就有些難度了。
建州部那些人,究竟要怎么對付?
按照現在孫承宗的做法,是將明軍在西域的方法和此前在遼東的方案相結合,后邊他又加入了自己創新的東西。
“既然擔心建州部等人再次鬧事,那不如學著葉爾羌人,給他們兵器和族人,讓他們自己向西或者是向北,也很好!”兵部尚書說著自己的看法。
“崔大人,建州部和葉爾羌有多不同啊。建州部雖然后來造反,但是幾百年來,建州衛一直是我大明的領土。換句話說,他們和此事科爾沁、喀爾喀的地位差不多,甚至是更親近。這樣的人,我們現在將他們流放,那么那些剛剛歸順的部族,他們會怎樣想?會不會認為大明會卸磨殺驢?”
禮部的何宗彥提出來自己的想法。
現在好不容易解訣了蒙古草原的問題,如果因為黃臺吉所部處理不好,再帶來動蕩,就有些得不償失。
“不做探險隊,不西遷,難道還讓他們回去當老百姓?那不行,幾年的仗不是白白打了?要我說何大人你就是有些過分擔心。現在我們是兵強馬壯,拳頭正硬。像是建州部這樣的叛徒,雖然他們最后投降,但是該懲罰的還是要懲罰。要不然那些造反之人還以為,我大明是個軟柿子,好對付呢。造反之后也沒什么懲罰,那不是在鼓勵別人造反?”
何宗彥站在維護與其他部族關系的角度,趙煥則不是,他認為,打勝仗就要你有打勝仗的樣子。
要是打完勝仗,腰板不挺直一點,那和不打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