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二康聽他一說,捋起袖子沖著方書安開噴,唾沫星子能有三丈遠。
方書安原本想發作,細細想想,似乎沒有必要。
轉身取出一件女真甲胄,同時拿著一件明軍甲胄和蒙古人的外甲,“口說無憑,眼見為實,煩請諸位移步看看。”
方書安命人將三件甲胄分別掛在木樁之上,隨后跟李應祖耳語幾句,后者明白方書安意圖,吩咐百戶取六桿鳥銃來。
不多時,便有二十七個手持鳥銃的兵士跑來。
方書安將其分為三組,每組九人。再次根據距離分為三個梯度:十五丈,三十丈,四十五丈。
眾將不說別的,單看這架勢就知道有些意思。
劉二康心里雖有改善,但依舊耿著脖子。不就試么,試就試唄,能有個子丑寅卯?
令下,嘭嘭響聲過后,硝煙散去,眾人圍了上去。
看完結果,個個面色難看,全無方才輕慢。
女真人的甲胄十五丈才完全打穿,三十丈只有個別擊穿。明軍的甲胄三十丈全破;再看蒙古人……
算了,別看了,他們甲胄就沒多少。
這還不算結束,又換了三套鎧甲,此番是三眼銃射擊。
硝煙過后,先不說穿不穿,能打上的就沒幾個。
明軍鎧甲三十丈不穿,女真厚甲就連十五丈都不穿!
方書安一言不發,轉身離開。
把空間留給他們,自己去布置另一個場景。
事實勝于雄辯,哪怕是脖子歪道天上的劉二康,此刻也說不出話來。
實物擺在眼前,還有什么好說的?
女真重甲為主,三眼銃雖然射速快,但是威力、準確度、射程都不夠。
三十丈打不到甲上,就算打中都不能破甲,關鍵是十五丈都無法破甲!
回頭看看,鳥銃四十五丈都能擊中目標,并且有概率穿透防護差的部位,缺點的話,便是裝藥太慢。從百丈算起,頂多能打上三槍,而且裝藥過程有空隙。
百戶們過于沉浸在對付蒙古人和倭奴的經驗當中,沒有意識到潛在風險。
提出問題還需要解決才是好問題,方書安深諳此理。
眾人灰頭土臉往回走時,他已經安排好陣形,丟掉的信心還需撿回來。
“我們鳥銃裝備少,火炮雖威力大射程遠,但射速比此前慢,一百丈到三十丈之間火力密度不夠?!?
方書安在地上擺著示意用的石子,來區分敵我態勢。
經過剛才的實驗,眾人明白火力密度的之意,如此重要距離上,大明火器竟然拿女真重騎毫無辦法!
“可適當減少神飛滅虜等大炮數目,增加佛郎機和虎蹲,在三十丈在距離上對重騎進行壓制,減少三眼銃數目,替換為鳥銃。我來時問過經略,庫中還有些鳥銃存貨,一直未發下去原因便是將士們更喜用三眼銃……”
一番講解之下,眾人紛紛點頭。他們也都跟女真騎兵交手過,對敵人強橫仍有印象。
鴉鵠關之戰因被偷襲戰主要原因,所以尚未注意到武器問題,在方書安一番講解帶比劃之下,大家很清楚地認識到不足。
之前還鄙視方書安的眾百戶,已經心服口服,不過畢竟人們都要臉面,他們中大部分人都覺得臊得慌,不知如何表達歉意。
“換裝鳥銃以后,還需要更改射擊方式,我知道原本諸位習慣兩次交替射擊。但是換銃后,恐怕兩次交換射擊依舊有空當。
換做三段擊或者四段擊,如此一來,保證火力持續輸出,從百丈開始直到十丈都有威懾力。女真騎兵即使能在如此火力之下趕到近前,也沒有多少實力,容易對付許多?!?
如果敵人依舊沒有近身,則繼續反復裝填,若是近身,則準備近戰。
三段擊最早出現在沐英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