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朝廷的旨意。
無它,現在朝堂炒成一鍋粥,有人嫌明軍沒有大動作,一直在靡費糧食。
尤其是從南直隸等地購買不少糧食,引起兩地道御史彈劾。
信的內容含很簡單,建議開打,至少在冬天到來以前,給朝廷個說法。
畢竟此時傳言太多,有人說熊廷弼是畏懼建奴;有人說莽古爾泰之死都是作假,正藍旗旗幟都是充數。
這就有點胡攪蠻纏了,不過御史一張嘴,說什么都有可能,面對參奏,方從哲都壓了下來,等著熊廷弼的動作。
不能再等了,如今兵器齊備,糧食也足夠。
流民們日夜趕工,撫順城和清河城進度不慢。
建州部也一改之前的悄無聲息,開始小面積試探。
似乎是內部整合完畢。
當然,這是明面看到的。
實際上是海西女真的蠻子們最終還是來了,雖然只有幾千人,但是作戰的能力比之建州部還要強悍。
歸根到底是越蠻荒越能打,相比之下,海西女真更荒涼些。
沈陽,經略府。
出兵前最重要的一次會議展開。
然而,僅僅就出兵的方式,便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遼東總兵李光榮和巡撫周永春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李光榮一直駐守廣寧,沈陽城的李如楨被彈劾下臺后,他也未曾過來。
但是大戰在即,熊廷弼便請他前來,共商兵事,哪知剛來便和周永春剛上。
周永春是遼東巡撫,贊理軍伍,雖然有著經略熊廷弼在,但是他也有參與軍務的機會。
“都堂大人,老夫認為女真能過撫順關,我明軍秩序少量守備,然后三路合圍,晾他建奴插翅難飛。”
“制臺大人,此前水泥工坊和流民營的敵人,不正說明他們有能力滲透進來,若是沈陽城只留幾百人,萬一……”周永春頓了下,沒有說出那句大家都知道的潛臺詞,“還是要多留些人好!”
李光榮認為,眼下明軍勢大,建奴定然過不了撫順關。
因此建議大軍傾巢出動,有三個方向包圍赫圖阿拉,一舉蕩平。
他在廣寧,主要是防范蒙古諸部的異動,對于明軍,有著充分的信心。
周永春則不然,知曉建州女真不是好對付的角色,因此認為沈陽城和撫順關各需要一萬兵馬防守,在幾大衛堡分別駐扎兩三千人馬。
防止建奴突破。
進攻赫圖阿拉不可兵分三路,而是要集中一路,力殲敵人。
看著兩個神仙打架,其他將領便沒有開口。
熊廷弼都沒說話呢,現在并沒有他們說話的分。
兩人說的都有道理,但又不是最好的方法。
偏生兩人的觀點都不能滿足熊廷弼的作戰計劃,他巡視一周,李懷信和賀世賢,兩個帶兵大將接觸之后,紛紛低頭。
沒用啊!
熊大在心里暗罵,兩人是個執行命令的老實統帥,但是指望他們相處什么奇謀秒策,是不可能的事情。
方書安,這小子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