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撤到玳岷關時,所有人原地修整,整理物資。
雪勢忽大忽小,玳岷關幾乎沒有落雪,地面干燥便于通行,所以要將雪地的裝備卸下。
方書安原本落在最后,走著走著便速度加快,到達此地之時,已經到達劉綎隊伍當中。
劉綎麾下的隊伍配置相對均衡,雖然沒有白桿兵那樣一枝獨秀的隊伍,卻也有著自己的特色。
比如手下一支大刀裝備的重裝騎兵,也是戰力一流的存在。
與其同行的是潮鮮軍隊,元帥正是姜弘,這姜弘,雖然是潮鮮人,但是一口大明官話說的十分地道。
將其放到人堆里,根本就分辨不出是潮鮮人。
事實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在潮鮮半島上,想沖破底層,要成為上游社會的一分子,漢話是必須要學會的,漢字的書寫也要不遜于漢人。
不然,根本就不可能成為潮鮮社會的精英。
因為,所有的書籍都是用漢語書寫,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文字,不會讀寫漢字簡直就是文盲一般的存在。
即便是后來他們弄出訓民正音,依然要在代表身份的證件上標注漢字,因為讀音的重復率太高了,根本無法分清名字是哪個字。
方書安前世去南棒公干出差時,去過在漢城的潮鮮王宮,里邊所有的注釋依舊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漢語狀態。
其他一些古跡,同樣如此,所以很多南棒人要求改為彥文注釋,不然都看不明白。
但是,古跡就應該尊重他原本的樣子,改成彥文是怎么回事?
它在歷史上就是漢語標注呢啊!
是以一直未被通過。
話說回來,姜弘不但漢話說的好,禮儀也是一套一套的,一看就是跟隨專門的禮儀師父學習過。
相比之下,方書安反倒像是個來自異國的不知禮毛小子。
按理說,戰役結束后,潮鮮軍隊就應該打道回府。
但先是姜弘賴著不走,再是熊廷弼也沒有正式見過。
所以他們便跟隨明軍前往沈陽城,接受一批來自朝廷的封賞再說。
面子工程這種事,古往今來一直都是存在的,潮鮮軍團或許無法和白桿兵等主力軍相比,但是大老遠來,給點好處倒是沒有問題。
雖然在后世,南棒總是搶中華文化圈的各種歷史遺產,但是在大明,他們可是正兒八經漢文化鐵粉以及大明鐵粉。
要不是倭人和女真人拿槍頂著頭,說什么也要得到大明皇帝的命令行事。
如此鐵桿的小弟,給點好處正常。
別的不說,赫圖阿拉可是拉回不少甲胄兵刃,那些東西大明不屑,送給潮鮮軍隊,他們不會拒絕。
和姜弘交流完以后,方書安耳邊傳來幾句熟悉的臺詞。
“斯國一,大木君說的極是。”
“山形兄莫要謙虛,此番你們也有戰功在身。”
斯國一?雅蠛蝶?
倭人?
此時再看說話的幾人,羅圈腿,五短身材,雖然身著明軍服飾,依然擋不住他們身上撲面而來的島國味。
趁著一眾人在吹牛十三的時間,方書安小聲問著身邊的劉綎親衛。
“老哥,那幾個是倭人營的將領?”
“正是,方公子,那個最為粗壯的是千總大久保嘉人,左邊的是副千總東尼大木、右邊死副千總山形健,都是倭人營一等一的好手……”
劉綎當年在潮鮮抗倭戰爭中,與倭人數戰,同時也在沿海參與過剿滅倭寇的戰事。因此,手下有不少投降的倭人。
雖然他們整體上的戰斗水平不如明軍,但是單兵戰力并不弱,尤其是從小進行訓練的死士或者武士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