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更是讓高官們以為,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像大明一樣,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認為只要人口多于土地承載的時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上限。
所以,方書安要矯正人們的想法,明末,尤其是自泰昌以后,對商人貿易行為的約束已經很少。
但是貿易的好處并沒有直接體現在對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方書安的一個目的,就是將貿易帶來的好處,直觀的讓人們感受到。
那就是商稅的改變,但是,在沒有足夠多助臂之前,他是半個字都不會提商稅改變的,那樣,他只能成為所有人的靶子,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再者,就是用各種技藝的突破帶給人們更多的沖擊!
要讓士大夫包括所有人都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原來制造一個東西,可以那樣做,那么簡單!
而生產的進步,會帶給更多的錢財給大明,那些錢財帶來新的改變,將是推動大明繼續改革的動力!
等到規?;a到達一定地步的會后,華夏土地上再也盛不下那么多產品的時候,已經富強并且武裝起來的軍隊,必然要守護著向他們稅負的商人,去更遠的地方開拓市場!
這就是方書安設定的一個思路,與其說像是鄭和下西洋那樣,通過遠航帶來隨后的貿易。
不如由內在的原因推動大明的對外擴張,這也就是他只控制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卻將更多商業性質的技術散播出來的原因。
眼看著瓷磚已經在大明主要地區出現滯銷,但是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商人們,自然不希望他就這樣倒下,那么就只有重新尋找出路,而這樣內在的驅動力,要比單純下西洋要有價值的多。
等到逐利的資本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產品向外擴張的時候,也就是大明上層野心開始膨脹之時。
以前不要西域和塞北,不過是因為得不償失而已,以后,大片的羊毛羊肉來源,還有廣袤的棉花田以及陸路貿易必經之路,人們是不可能不控制在自己手下……
到時候,可就不需要方書安拿著鞭子在背后抽商人們了……
除了武科,自然還有文科、理科、工科、醫科。
當然這些科的名字,不過是方書安暫定,理念也就是后世大學里邊各個系或者學院的分類。
第一批學生,他來不及從開蒙培養,所以只有招收落地的舉人、以及在各書院完成學業的年輕人。
他們經過基本的教育,方書安要采用速成的辦法,先從這些人里選拔出一些能用的人才,再說下一步。
聽完方書安恢弘的講述,幾個人都有些傻眼。
不過么,徐光啟提到一個問題,“你怎么能讓落地的舉人來此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