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機制造出來,剩下的就是打磨和優化,蘇茂珍根據方書安的意見進行改進以后,三天便拿出來第二版。
相比之下,新版要精美很多,材料也從普通的木料換成青銅鑄造和硬木雕刻,除一些必須的紋路以外,倒也沒有特別多的額外裝飾。
畢竟,用方書安的話來說,此物是用來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生產力工具,不是供奉在神案上的裝飾品,也不是擺在桌面上的奢侈品,冗余的裝飾最浪費時間,起不到任何效果。
經過一番改進,整體上已經達到設計需求,不過,仍舊有些細節需要完善。
比如說,現在的硬木組件還是手工打制,沒有標準。
那可不行,將來出現問題,想要替換的話,只能手工重新打制。
所以,標準化很有必要,青銅部分都是模范鑄造,沒什么好說的。
硬木組件在方書安的要求下,也進行了規定,要坯料在什么樣尺寸之下,分別加工多少刀,多少工序,不能有任何隨心所欲的成分在當中。
在其他行業,或許是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在鏡片界,仍舊靠著純手工打造為主。
這不是個好現象,方書安正是利用這樣的機會,讓人們習慣于標準化操作,為以后制鏡行業形成統一的標準打下基礎。
畢竟,規模化、流水線化生產,標準是根本,沒有標準化生產,那基本是無法做到流水線化作業。
再次拿到樣品以后,方書安總算是滿意了,不說別的,就是那個鏡臂彎曲的弧形,都是狠狠下一番功夫,看上去既美觀還握持方便,絕對不是隨便畫一個形狀。
所有細微的部分都得到很好的處理,充分顯示出大明工匠的水準。
要說此時的大明,依舊是世界手工藝當中最為絢爛的那一顆。
有時候,人們拿到的東西不是最佳,并不是匠人們手藝不好,而是因為環境或者要求達不到,讓匠人們有空子鉆,甚至是偷懶。
只要能解決好面臨的問題,大明匠人依舊能顯示出他們強悍的實力。
想想火銃的事情,就是很好的例子,明明有能力制造一流的火器,但是卻無法送到明軍手里。
他們只能用那些搪塞的東西來作戰,別說是打敵人,不自爆傷人都算好的!
不過,即便是制作水準上乘,要想看清病菌,還是有些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