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管理,如果是開放性氣胸,找個能貼住胸腔的東西,或許等到軍醫,還能救回來。
至于說張力性氣胸之類,在以火槍和利刃為主要武器的大明,遇見的機會不多,而且胸腔穿刺技術多少還需要培訓。
喉管或者是鼻咽通氣管之類的東西,一個是生產不出來,一個是還需要技巧,沒有訓練模型的前提下,總不能拿著真人聯系下喉管或者是做環甲膜穿刺術之類的吧。
至于說補充液體之類的措施,就更難了,現在連飲食都還不能完全解決,怎么來解決無菌液體的問題,更不要說去弄出來無菌的生理鹽水、葡萄糖之類。
那些都需要工業的支撐,至于羥乙基淀粉之類的東西,更是想都不要想啦。
所以說,定位于未來明軍的醫護兵,能做到十分或者二十人一個的情況下,最主要的職能就是在第一現場,先把傷員的大出血之后,如果可能在進行傷口的消毒和預處理,如此一來后方戰地醫生們能夠做進一步的處理。
方書安根據后世的統計來計算,只要是能夠第一時間完成止血,死亡率下降一半不是問題。
孫傳庭的提議,很快被兵部崔景榮看到并且因此足夠重視。
放在前年,即使有人提出來,他都不見得能夠施行。
因為遼東作戰帶來的收益竟然超過支出,還有這兩年財政改善,所以他們還是有經費和人員來做醫護兵這樣一件事情。
別的不說,只要將此事落實下去,提高兩成明軍戰斗力不是問題。
以前,人們是擔心自己死,而如果有保障他們致命傷可能不死,大傷不死的情況下,后顧之憂會降低很多,進而提高士氣乃至作戰水平,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一件花費并不大,卻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很快便得到中樞批準,朱常洛親自批示之后,命令便下達到學院。
要求他們加快戰場急救課程的完善,爭取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培養出能夠進行急救培訓的學員來!
拿到旨意以后,方書安思索一番,如果所現在去召集新的士兵來培訓,那么需要投入的教育資源有些大。
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定,在現有的課程里,加大急救等方面的理論教學和現場實踐!
至少,這些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各項技能都比新人要完善。
不需要從頭開始,只需要針對性強化即可。
nta2sc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