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卻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為什么別人沒有你那么失望呢?為什么經過一場想像中的得而復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沒有發生時還要糟糕呢?
經濟學家是這樣解釋的:假設你今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的心情滿意值是一百,忽然,你撿到一個大皮夾子,里面有一百元錢,心情滿意值迅速上升50%,達到150。
可是樂極生悲,你遲到了,扣工資一百元,心情滿意值下降50%,變成75。
一得一失,錢沒有任何變化,但心情滿意值卻從一百變成75。
有人會說,這個計算有問題,為什么心情滿意值不是加減某一個值呢,如果那樣算,得而復失就沒有任何變化了。
這就問到點子上了。
好比同樣是撿到一百元,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乞丐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們擁有的東西是我們價值判斷的起點。所以心情滿意值的變化不是加減某一個值,而是乘除一個比例。
就像我們拿一萬元炒股,虧損10%,再盈利10%,就變成了9900(反過來也是一樣),憑空少了一百元。
上面的例子證明了投資決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損失厭惡:
繼續閱讀!
得到一樣東西的快樂,通常小于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所以我們不喜歡冒險,寧愿放棄得到的快樂去維持現狀,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
人生就是這樣悲慘:你擁有一段戀情的快樂,一定小于失戀的痛苦;得到一個孩子的快樂,一定小于失去這個孩子的痛苦。
所以老莊哲學才告訴我們,不要去追求那些有價值的東西……
扯遠了。我們剛才說,損失厭惡的前提是擁有一樣東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覺,它暗含著一個假設,你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判斷,常常是非理性的。
理查德?塞勒的稟賦效應,就證明了這個假設。
敝帚自珍的“稟賦效應”
假如你同時有兩份工作機會,別的條件都一樣,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一千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
你覺得兩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經濟學術語來說,一千元薪水和五天年假的效用相等。
其中一家先打電話通知你,你欣然接受,開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過了一會兒,另一家也打電話給你。此時,你十有八九會拒絕。
雖然幾分鐘前,你還覺得兩者沒有區別,但當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經擁有的一百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沒有得到的五天年假。
理查德?塞勒教授說,這就是稟賦效應: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后,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于你沒有擁有它時。
稟賦效應是損失厭惡心理造成的,因為失去這一千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一千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開心。
旁邊的學生開始插話,這算什么理論,國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總結成一個成語:敝帚自珍。
理查德?塞勒教授反問:那敝帚自珍有沒有告訴你,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學生想了想,說:“其實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煩,不想改變自己的決定吧。”
理查德?塞勒教授畢竟是做學問的,喜歡窮追不舍:“那怕麻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選擇的成本嗎?難道我們打一個電話說‘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嗎?”
事實上,當稟賦效應讓我們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后,怕麻煩就只是一個借口。
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變現狀是出于稟賦效應的非理性行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煩,那么,當對方為了爭取你,再給你加一天年假時,你很可能還是會拒絕。
把這個例子變化一下,當面對薪水漲幅大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