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工作機會時,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漲幅,你通常會好好考慮一下跳槽成本。
可出于稟賦效應,我們會高估目前工作的價值,從而夸大跳槽成本。
那么,跳槽成本實際上是多少呢?
兩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損失的痛苦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說明稟賦效應時,做過一個的實驗。
他讓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的任務是賣掉一個咖啡杯,第二組的任務是向賣家買咖啡杯,第三組的可自由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得到同價值的一筆錢,然后讓三組人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結果是第二組買家估價的中位數是2.87元,和第三組可自由選擇的學生估價3.12元,非常接近。
而賣家估價的中位數為7.12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證明了擁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稟賦效應。
理查德?塞勒等經濟學家的很多實驗中,都出現過大約2∶1的比例,于是得出稟賦效應的損失厭惡系數,兩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相同損失的痛苦。
用這個系數解釋前面的例子,當你答應了高一千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給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來的五天),才能讓你改主意。
如果一個漲薪10%的跳槽機會,會讓你猶豫不決(意味著兩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么說明跳槽成本其實只有薪水的5%。
不過,有人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當我從自己的錢包里拿出五百元錢,買一雙標價五百元的鞋時,為什么我對這自己擁有的這些鈔票沒有產生稟賦效應呢,為什么賣家沒有對他的鞋產生稟賦效應呢?
為什么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理查德?塞勒是這么解釋的:因為你知道,錢是用來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來賣掉的,所以不會產生稟賦效應。
反過來說:當你對錢產生擁有感時,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對花錢這件事。
窮人的錢是用來維持生計的,所以窮人常常對錢有擁有感,就產生了稟賦效應——花一百元錢的痛苦大于得到一百元商品的快樂;喜歡的東西沒貨了,竟然如釋重負地松一口氣。
而富人相反,他們的錢是用來生錢的,不停地進出循環,不會有稟賦效應的心理負擔。
錢這個東西,一旦停止流動,就會迅速貶值。所以這個世界往往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同樣,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錢,是兩樣東西,賣得不好的商品,你讓他打個折就像割自己的肉。
但在生意老手看來,它們都是財富的不同形態。所以他們更注重資金周轉速度,該清倉甩賣時,毫不猶豫。
用一句老話說:錢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擁有了它的真實價值。
屁股決定腦袋的非理性判斷
“捫心自問,如果你是別人,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嗎?”
“想都不敢想啊,哪有這么好的福氣……”
上面雖然是個段子,但稟賦效應確實讓我們做出了很多屁股決定腦袋的非理性判斷。
你是否曾經認為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職和加薪總是比你快,默認為那個人會拍馬屁呢?
你是否為領導用了別人的方案,而讓你一周的努力付諸東流而憋屈,你認為你的方案明顯比別人的好,領導是眼瞎了嗎?
當我們處于賣家的角色時,我們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當我們身在買家的角色時,我們是否過于吝嗇?
知道稟賦效應的存在,你的判斷應該會更客觀一點,心態應該會更成熟一點吧。
后勤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