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官道,多依秦馳道舊有路徑修葺,加之二十余年來漢廷每歲投入重金造橋修路,使大道貫通各郡縣。
南陽郡治宛城,列于“漢之五市”,是除帝都長安城外,大漢最為繁華的五座大城之一,道路自然四通八達。
除卻朝廷明令修筑的瀝青大道,當地官府更因地制宜,用爐渣混以砂石和黏土,鋪設了眾多岔道,蓋因南陽礦藏豐富,銅鐵石炭皆是不缺,故自古冶業興盛,多年來積下的爐渣堆積成山。
南陽太守夏阮更因此舉,得皇帝陛下盛贊,賜爵關內候,以為典范,真真羨煞了一眾封疆大吏。
南陽興盛的非止冶業,且東臨淮水,土地肥沃,農耕亦是紅火,故當地百姓頗為富足,雖比不得京畿郡縣,在中原內郡卻是屈指可數的富饒之地。
四月間,正值冬麥夏收,水稻插秧。
南陽郡府與轄下各縣的農業局多年來精心劃定田畝阡陌,修渠引水,但見官道兩旁,一側是金黃色的滾滾麥浪,一側是碧色接天的稻田。
沿途商旅多有沉醉于眼前的美景,駕車于官道徐徐而行,感受著春夏相較之際的和煦微風,只覺心曠神怡。
便在此時,卻聞得驚雷滾滾,但見十余道輕騎由南自北而來,揚鞭策馬,奮蹄揚塵。
“騎軍通行,速速避讓!”
雖是揚著馬鞭高聲呼喝,卻也談不上兇神惡煞,匆匆南來,又匆匆北往,并未多作停留,顯是到前方繼續開道了。
大漢尚武,百姓對軍隊調動習以為常,漢軍在行軍時皆會避免太過擾民。
譬如適才這隊輕騎所說的避讓,乃是指不得占用官道中間的專用驛道,依大漢通路律,專用驛道本就是不能隨意占用的。
行人商旅偶爾不留神駛上去倒還罷了,若是長久占用,遇著要傳遞緊急軍情的傳訊將士或緊急調動的兵馬,耽誤了軍務,那可就真是惹上大麻煩了。
故大漢各地的往來行旅皆嚴守法度,鮮少占用驛道,饒是道路最壅塞時,寧可塞出十余里,也沒人貪圖方便駛上驛道,若被官兵扣下,不值當的。
這條官道乃南陽郡通往關中乃至帝都長安的主干道,乃瀝青鋪就的寬闊大道,因南陽地勢平坦且商貿興盛,故道寬五十步(合六十多米,秦馳道數據,比現在高速公路寬得多),兩側皆可供近愈十輛尋常車駕并行。
大漢通路律規定的靠右行駛,早已垂為舉國定制,驛道兩側的商旅相向,規規矩矩,故此是雖是行旅眾多,又遇騎軍通行,但真正需要避讓的行旅不多。
當然,不乏有小心謹慎的,唯恐騎軍通行時驚了自家馭車的馬匹,到時一頭撞上去,那就憑白惹麻煩,故還是有不少原本靠近內側驛道的車駕刻意拉韁減速,稍稍往官道的外側讓了讓。
不多時,便見得大隊騎軍策馬而來。
一眾騎士身披玄色鱗甲,胯下馬匹皆是筋骨強健,縱使已馳騁多日,也僅是鼻孔微張,默默噴出薄薄水霧,卻未聞絲毫嘶鳴之聲,無疑是馴養有方的上好戰馬。
數名掌旗官縱馬當先,皆單手高舉玄色軍旗,上書血色漢隸,宣曲!
行旅之人皆是又驚又喜,不少更是樂得揚手歡呼。
宣曲騎營,五大精銳騎營之一,堪稱百萬漢軍里精銳中的精銳,威名雖尚無法比擬細柳營和虎賁騎營,卻也是戰功彪炳。
尋常老百姓可不是隨便就能遇著的,這種激動亢奮,估摸就和我等后世華夏屁民在高速路上見到裝甲部隊調動差不多。
(ps:作者君還真遇到過,幾十輛坦克突然從后頭開過來,也不提前封路,差點把老子嚇尿,險些手滑撞過去。)
此番自然不是宣曲騎營整體調動,不過是劉塍率他麾下的宣曲所部千騎返京復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