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申明:又到科技章節,想到有讀者總覺在漢代搞工業化是不可行,也有讀者覺得很簡單,作者君就想順著寫小說情節,盡量用不枯燥的寫法,稍微談下工業發展的本質,不喜可跳過。)
人類的進步史,實則可視為材料開發和應用的發展史。
廣義的材料學,囊括物理、化學和冶金學等學科,可視為應用學科,卻也可視為基礎學科。
西方的兩次工業革命,分別以蒸汽機和電力的廣泛應用作為標志,但究其本質,實則是擁有了足夠的基礎科學積累,尤是材料學的大幅提升,才得以付諸實際應用的。
簡而言之,所有的工具,包括原始社會的石器,現代社會的計算機,實則都屬于材料應用的范疇。
工業化難么?
不難的!
譬如蒸汽機,原理并不高深,結構更談不上多復雜,后世小學生都能照著圖紙手工打造。
關鍵是,想要付諸廣泛應用,尤其是工業應用,就要在保障可靠安全且符合本益比的前提下,實現大型化、模塊化和多樣化,以便貼合各類實際需求。
這就涉及材料要求了,若鋼鐵的配方和冶煉工藝沒有提升,談甚么工業蒸汽機,相反的,冶金業的發展程度到了,蒸汽機的出現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劉徹上輩子是學機械和化工的,對材料學自也有所涉獵,并深知其重要性。
后世華夏的大多數高等學府都將材料學系列為應用工科,實則在劉徹看來,材料學實則應視為基礎理科,是所有理工學科的基石。
要用鉆研數學的態度,去踏踏實實的研究材料學理論,而非淺層的簡單應用,太浮躁,太急于求成,基礎不牢,這才是后世華夏和美帝在科技發展上的真正差距所在。
應用科學再強,材料學不成,就注定要被人掐住脖子,任人訛詐勒索,大到航空引擎,小到手機芯片,都離不開材料科學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在漢代搞工業化,借著劉徹腦海中的書庫,自然不難。
依葫蘆畫瓢就是了,跨越式發展都沒問題。
然而,若漢人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待劉徹百年之后,無疑會陷入發展瓶頸,再回過頭打基礎,非但要耗費更多的時間,且夾生飯不好炒,容易糊。
帝國科學院的創立,乃至官辦學館的普及,就是為提高全社會的教育水準,彌補科技斷層。
說漢代搞不了工業化的,那是對工業的發展本質認知不足,覺得所謂工業化有多么的高大上;說漢代搞工業化簡單的,卻又想得太過天真爛漫,想得不夠深,看得不夠遠。
理性思考,客觀分析,不要光憑主觀臆斷去憑空揣測可行性,這才是唯物發展觀。
進步,源自需求。
人類的所有科技進步,皆可歸結兩大需求,戰爭需求和生活需求。
戰爭需求,實則也可視為生存需求。
為了生存下去,為了生活得更好,人類才會不斷摸索進步,工業化是手段,是結果,卻不是目的。
劉徹身為大漢天子,自然能強推工業化,甚至能讓億萬臣民勒緊褲腰帶玩命的搞,造出飛機都不是不可能。
然而,有意義么?
可持續發展么?
不成的,沒有需求,無法長久啊!
現今的大漢,堪稱霸絕于世,哪怕讓劉徹造出戰略轟炸機和核彈,對億萬臣民而言,都不如菜籃子里的老母雞和雞蛋有用。
不是么?
劉徹不是后世歷史網文的激進主角,是有理性思維的人,是懂得權衡本益比的人,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唯物主義者,自然不會用民脂民膏去胡搞瞎搞。
沒有需求,可以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