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需求,然必須是符合百姓利益的需求。
現下軍力鼎盛,無懼敵國外患,就要想著如何讓老百姓生活愈來愈好,以此為目的去推進工業化。
生活需求是甚么?
衣、食、住、行,這是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需求。
漢八十二年,九月。
行過秋祭大典,皇帝劉徹頒布召諭,再度放寬服飾的著色、布料和樣式限制,甚至鼓勵民間服飾改革。
華夏服飾的基本樣式,在夏朝時就已初步建立,乃是上身為衣,下身為裳的上衣下裳制。
經過千余年的發展,到周朝就已崇尚長袍盛冠。
漢代深衣也是寬袍大袖,然而,軍中將士的服飾乃至權貴騎馬狩獵時的衣著,卻又不同。
這無疑要提到戰國時,趙武靈王的“胡服改制”,也是華夏在先秦時代頗為重大的一次服飾改革。
當時,趙國要抵御西北戎狄,趙軍的兵械雖遠較戎狄精良,然將士皆是寬衣博帶長袖,騎馬和作戰時都要結綁困束,分擔耗時耗力,且影響與敵廝殺。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故而在趙國強推胡服改制。
胡服改制,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
趙武靈王的胡服改制很徹底,他不僅要使軍中將士改穿,還要全國官吏都改穿,故觸及的層面就很廣,加劇了改革的困難,然他終究頂住了壓力,徹底貫徹了改革理念,貉服、胡服之冠、爪牙帽子、帶鉤等胡人風格的服飾開始在趙國盛行。
隨著趙國愈發強盛,“習胡服,求便利”逐漸成了中原諸國服飾變化的總體傾向,各國百姓紛紛效仿。
漢代服飾,無疑也深受影響,雖說主流服飾仍是寬袍大袖,然那開襠褲,無疑就源自胡服。
是的,開襠褲,開了襠的褲子!
誰特么說漢人不穿褲子的?
兜襠布,開襠褲,有錢人還多加條褻褲呢。
漢廷此番的服飾改革,身為天子的劉徹雖不好明言,然卻授意田氏商團和聯合制衣暗中主導,引領諸多制衣和售衣的商家在民間默默推行。
說白了,為老百姓改褲子和鞋襪!
底氣來自于甚么?
帝國科學院的高聚物研究所早已試制出近似氨綸的彈性纖維,且已能付諸量產了。
滌綸和氨綸,皆是后世用途廣泛的合成纖維。
大漢雖早已量產滌綸布料,然因化工水準有限,有毒的化學殘留物較多,用來裁制著身衣料還是不太妥當。
氨綸雖也有此顧慮,然氨綸是長鏈長纖高聚物,且又較好的耐酸堿性,相較于以縮聚反應制備的滌綸,無論是在原料篩純還是殘留物祛除的過程,都相對更為簡易便捷。
(PS:就簡略寫了,若真有想討論制備可行性的,可參考滌綸章節,或留評論,我再找時間整理下資料貼上去,總之我粗略翻過PU發展史,覺著應該沒問題。)
漢人現今穿著的襪子,主要是以布帛或皮料所制,著角韈,以帶系于踝。
譬如上朝時,大臣們雖脫下鞋履,卻非光著腳上殿,皮料做的襪子,筒口還很高,實則和靴子沒甚么不同,頂多更輕便透氣,少了紋飾罷了。
皮襪再合腳,外頭套了鞋履也不舒服,不方便的。
軍中將士更是要打綁腿,脫個襪子那真真麻煩得想死。
劉徹沒打算直接撼動上層服飾形制,官衣朝服甚么的,不宜猝然大幅變革,否則阻力太大,強硬推行也會有較大反彈。
老百姓就不同了,有的過去都窮得穿不起襪子和褲子,現下想怎么穿,管得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