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臣,同時不斷的到長樂宮晉見竇太后。竇太后抵不住他的軟磨硬泡,數度暗示劉啟立梁王為儲君。
劉啟被逼無奈,只得答應在今日舉行朝議,決定儲君人選。
此時,小劉彘站在鴻寧殿的小花園中,遙望著遠處的未央宮,面容晦澀。
“彘兒,你昨日不是還安慰為娘,說朝臣們絕不會同意梁王為儲君,為何現在又這幅模樣?”
王娡從未見過兒子露出這般神情,甚是擔憂。
“阿母,孩兒不是擔心太子之位,而是擔心諸位大臣……”
劉彘欲言又止,對著疑惑的老娘搖搖頭,卻是未再多言。
他無話可說,自己終是低估了皇叔劉武對竇太后的影響力,竟還是走到了朝議這一步。
按照歷史的軌跡,朝議的結果就是否決了太后立梁王為儲君的想法,而劉啟會命袁盎等大臣去勸誡太后,最終劉彘將被立為太子。
梁王卻不肯就此罷手,而是暗中派出死士,悍然刺殺袁盎等十余名在朝議上出言反對他的大臣。
十余名大臣啊,且都是朝堂上最為忠心的肱股之臣!
正因這場殺戮,讓大漢朝堂的能臣幾乎斷代。甚至到十年后,漢武帝登基時,都還感嘆無人可用,否則也不至于會重用竇嬰和田蚡這些德不配位的外戚啊。
漢朝可沒有政治學院,更沒什么中央黨校,大多數職位的傳承都是老帶新,口口相傳的。而察舉制選出來的官員又大多數是孝廉,孝順和才能有個錘子的關系。
故而對大漢而言,一次損失十余經驗豐富的朝堂重臣,便意味著大量的人才流失。
劉彘一想到現在做禁衛頭子的舅父田蚡,日后竟能高居丞相之位,就不禁渾身直冒冷汗。
還得想些法子,能多救一個是一個,至少袁盎是要救下來的。
袁盎個性剛直,又有才干,史上被人稱為“無雙國士”,丞相的絕佳人選啊。
果然,朝議之后,袁盎帶著幾位老臣到長樂宮面見太后。面對袁盎這些在文帝朝就已位高權重的元老重臣,太后也不敢又絲毫怠慢。
袁盎單刀直入,問太后道“太后希望陛下百年后傳位于梁王?”
竇太后點頭不語。
“那梁王百年后傳位給誰呢?”袁盎追問道。
竇太后面露為難之色,猶豫著說道“當然是將皇位還給當今陛下的兒子。”
袁盎點頭贊同道“春秋的宋宣公正是不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弟弟。”
“既然有先例,不是就可以這樣做了嗎?”竇太后滿臉笑容,沒料到袁盎會支持她。
“可惜,當他的弟弟想將皇位傳回給宣公的兒子時,弟弟的兒子卻不情愿。從此兩人的后代子孫互相殺伐,持續了整整五代人。”
竇太后聞言默然,久久不語。
袁盎沒有理會,繼續勸道“小不忍,害大義,必生事端。所以《春秋》認為傳子才是正確的。”
“哀家醒得了。”
竇太后自知理虧,不再提及此事。
翌日,梁王劉武接到太后懿旨,命他即刻回歸封地梁國,不必進宮辭行。梁王知道事不可為,心里雖然憤恨,但也只好打點行裝,即刻啟程歸國。
接到梁王已經離京的消息,竇太后站在長樂宮的高臺上,遙望著東邊梁國所在的方向,站了整整一宿。隔天便因染上風寒,臥病在床足足半月有余,病情才漸漸好轉。
排除了所有的障礙,接下來的一切自然是水到渠成,順利成章。
夏四月乙巳,王夫人王娡被冊封為皇后。
丁巳,膠東王劉彘被立為太子,改名為劉徹。
劉彘自是興高采烈,做了足足七年的豬崽子,換了誰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