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帝劉啟回返長安,坐鎮未央宮后,大漢朝堂愈發和諧安穩,加之清除了中原郡縣的諸多隱患,太子劉徹陡然失去了與人斗的無窮樂趣,甚感寂寥。
江都王劉非被皇帝派回封國處置吳地諸多世家,本就是劉徹的主意,既然要將那些不知死活的世家連根拔起,自是劉非和吳地楊氏合力出手最為合適,事后也便于就地“分贓”。
隨行的廷尉右監季符雖是廷尉輔官,其執掌卻更偏重律法制定而非行決疑獄,用后世的話,他是個純粹的法匠。
御史中丞石建則是太仆石奮的嫡長子,堅定的保皇派,對皇帝無比忠誠。知悉皇帝有了禪位的心思,石家已決然力支持太子劉徹,石建自不例外。
派此二人輔助劉非,無非就是做個樣子,看著是依法決獄,實則就是徹底貫徹皇帝和太子的意志。
劉非是個疼媳婦的,啟程前特意入宮,向太子劉徹講述了聯合制衣之事,請劉徹在他離京期間,幫著護持些時日。
劉徹自是欣然應諾,無非就是銷售渠道有限之時,很好解決。
劉非離宮后,劉徹便是領著近侍李福去給竇太后請安。
太子府和太后所居的長信宮皆在長樂宮內,劉徹沒帶郎衛,一路沿廊道直入長信宮,到了仁壽殿。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儀既成兮……猗嗟孌兮,清揚婉兮,舞則選兮……”
劉徹剛入殿內,便見得竇太后正抱著襁褓中的泰安公主,哼唱著民謠。
“皇祖母好興致,只是泰安尚未足歲,皇祖母便教她貪慕男子美色,是否早了些?”
劉徹出言打趣道,竇太后哼唱的民謠乃詩經齊風中的,乃是女子贊頌某位英俊非凡,射術卓絕的少年郎。
“你這憊懶小子懂個甚?”
竇太后不由笑罵,已有些渾濁的雙眼滿含嫌棄道“莫學你那皇帝老子,將詩詞歌賦當做酸腐之物,肆意歪曲踩踏,恁的有辱斯文。”
“孫兒受教啦。”
劉徹敷衍的拱拱手,復又道“皇祖母出身清河郡,這齊風帶著幾分鄉音,倒是唱出了此篇歌謠的韻味。”
“那是自然。”
竇太后頗是自得道“清河在先秦之時為齊燕接壤之地,雜糅兩國獨特民風,這齊地民謠若非自幼哼唱,極難找準韻律的,尤是關中女子秦音濃重,多是唱不來的。”
劉徹順著話頭道,故作疑惑道“大漢立朝后才在清河設郡,孫兒怎的聽聞清河竟有兩大世家,在當地的名望竟比皇祖母出身的竇氏還要高?”
“清河張氏乃先秦清河公張儀的后裔,清河崔氏祖上亦多為齊國公卿,根基深厚。竇氏本只是尋常富戶,若非哀家得先帝立為皇后,竇氏哪能跟那兩大世家相提并論?”
竇太后向來心胸豁達,從不掩飾她出身卑微的事實,亦不在意翻竇氏的老底出來曬曬。
劉徹出言試探道“皇祖母就沒想過讓竇氏更為興盛?”
竇太后端是人老成精,饒有意味的瞟了瞟他,謔笑道“哀家可不敢多想,免得皇帝和你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皇祖母說笑了。”
劉徹頗是尷尬,訕笑著坦言道“竇氏乃皇祖母娘家,是父皇及孫兒的血脈親眷,雖有些防備其擅權做大,但終是留著幾分情面的。”
竇太后不屑的冷哼道“等哀家百年之后,這點情面怕是便沒了吧?”
“皇祖母說的甚么話?”
劉徹忙是擺手,肅容道“皇祖母自是萬壽無疆,何況但凡竇氏不起謀逆之心,孫兒定不會痛下狠手,教大漢天家落個誅絕姻親的惡名。”
竇太后面色稍霽“當真?”
劉徹拍著胸脯保證道“自是當真,孫兒非但不會苛薄竇氏,還會讓竇氏富貴百